凌源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发布日期:2024-08-02 信息来源:凌源市
浏览:

凌源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凌源市自然资源局

2023年5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自然地理和生态现状

第二节 生态修复成效与问题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二节 规划目标与指标

第三节生态修复主要任务

第三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布局

第一节 生态修复格局

第二节 生态修复分区

第三节 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第四章  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第一节 生态空间修复项目

第二节 农业空间修复重点项目

第三节 城镇空间修复重点项目

第五章  投资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 资金筹措

第二节 修复效益评价

第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节 健全组织管理

第二节 强化政策落实

第三节 落实资金保障

第四节 加强科技支撑

第五节 鼓励公众参与

附 表

表1 凌源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

表2 凌源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表3 凌源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前  言

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及流域上下游,依据《朝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凌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凌源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凌源市生态修复的方向和目标,提出生态修复的规模和布局,落实市级规划下达的生态修复任务,划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安排生态修复重点工程,估算生态修复资金,提出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规划》是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建设内容的细化与实施载体,是凌源市实施生态修复活动的基本依据、空间指引、行动指南,是统筹安排各类生态修复资金的重要依据。

《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中期至2030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规划》范围为凌源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区域。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自然地理和生态现状

一、地理现状

凌源市地处辽宁省西部山区,隶属朝阳市,位于辽、冀、蒙三省(区)交汇处,北与建平县、内蒙古宁城县毗连,东北及东与喀左县接界,西及西北与河北省平泉县相邻,西南与河北宽城县、平泉县接壤,南与建昌县、河北青龙县相连,东南与建昌、喀左两县搭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0′20″-119°37′40″,北纬40°35′50″-41°26′6"。南北斜长93.3公里,东西宽66.1公里,总面积3278平方公里。凌源市地处辽西低山丘陵地形中部,山峰海拔一般为800~1000m,最高峰红石砬山海拔为1256.6m。北部和东南部相对低缓,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凌源市境内主要有4大水系;大凌河西支、青龙河、渗津河与四官营子河。

二、生态现状

(一)自然空间生态现状

1. 森林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维持生物圈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凌源市的森林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21834.00公顷,林地地类主要包括灌木林、针叶林与阔叶林,共占林地总面积的82.77%,2020年凌源市森林覆盖率为53.80%。森林多集中分布在西南部的青龙河流域,中部略少的分布状态。

2. 水域

凌源市境内主要河流为大凌河西支、青龙河、渗津河、热水河等。同时分布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 矿山

截至2020年底,全县共有矿山46个,全市有大型矿山1个、中型矿山4个、小型矿山41个,矿产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大型较少。矿山数量的迅速增长,导致矿产开发集中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与破坏,造成矿山地质环境不断恶化,产生各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破坏土地资源、造成植物资源和自然景观破坏、引发地质灾害影响。

(二)农业空间生态现状

根据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凌源市耕地面积69821.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27%。耕地在西北部集中连片较高,其余地区分布比较分散,大凌河西支,热水河沿岸,为耕地集中布局区域。

(三)城镇空间生态现状

城镇空间生态言对象主要包括城镇内部的水体、山体、绿地、棕地。目前,凌源市城镇空间内主要流经包括大凌河西支、热水河河流生态环境与景观风貌亟需改善与提升。城镇开发边界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7.27㎡/人,城镇空间5分钟可达到绿地覆盖情况69%。城镇棕地破败造成了土地闲置、社区衰败、环境污染、城镇空间破碎等负面效应。

第二节 生态修复成效与问题

一、修复成效

(一)农业生态环境稳步改善

“十三五”凌源市共实施了42个土地整治项目,实际建设规模19418.76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921.09公顷。从项目类型上看,主要有土地开发项目33个、1383.66公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4个、3944.20公顷,建设用地减少挂钩项目8个,拆旧总面积384.72公顷。上述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完善了农田灌排系统,联通了田间道路网络,强化农田防护体系建设,改造了部分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二)矿山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全市组织投入大量资金对矿山地质环境开展生态修复,多措并举,切实保障青山工程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取得实效。凌源市矿山总数由“十三五”初期的63个,已压缩到目前的46个,大多数矿山聚集在开采区之内。截至目前,全市开展恢复治理的矿山7个,累计投资818.61万元,完成治理面积102.46公顷。上述项目的实施改善了治理矿山的生态环境,为其他矿山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水域生态修复不断强化

近年来,全市严格落实河长制,整治向河道倾倒垃圾行为,大凌河等河流水质持续稳定达标,青龙河、大凌河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成功被纳入京津冀生态恢复协同圈。通过严格城市饮用水水源监管,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地表水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比例保持100%。完成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28平方公里,实施“北方花都”形象提升工程,城乡重点地带花卉景观建设蓬勃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城乡卫生状况明显改观。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并受到国务院表奖。

(四)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凌源市在“十三五”时期深入推进“青山”工程,完成生态封育10万亩、人工造林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8%。2018年,凌源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2019年对城区、开发区、热水汤景区、九头山公园进行绿化补植,新增绿化面积20余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3%;2020年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工程,完成人工造林4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万亩。

(五)城镇空间修复持续推进

凌源市城区内部的工业企业较多,城市周围有采矿矿山,现在属于停业状态,但由于多年开采部分山体破坏较为严重;城市内部主要以公园和广场作为城市绿肺,工矿企业和基础设施周围缺少绿地隔离。凌源市城区河道治理、山体景观修复、绿地公园建设等城市生态修复工作一直在延续,有些也取得了不错的城市生态环境效益。

二、主要问题

(一)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有待提高

凌源市林地生态环境质量不高。质量等级为Ⅲ级、Ⅳ级林地面积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86.97%。森林灾害发生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4.35%;森林结构不完善。现有林地中人工林面积达112257.97公顷,人工营造的林分纯林多、混交林少;由于营造时序原因,造成人工林分单层林多、复层林少,中幼林多、成过熟林少。同时受地质环境制约,造林成林慢,林分郁闭度偏低,生态功能低下,不利于林地功能发挥。

(二)矿山开采破坏周边生态环境

矿山开采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土地资源遭到破坏。露天采矿剥离的地表土、井工采矿后的矿料、废石堆置及取排土场等直接破坏与压占大量土地;井工开采导致大面积地表沉降、塌陷等,引起地表变形和植被破坏,全市矿山土地破坏面积达562.35km2,加速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露天矿山及地下开采破坏了表土及表面的植被,而且由于含水层的破坏,地下水位的变化,土壤水含水减少,使矿区周围的植被生长缺少水分的滋养,发生枯萎死亡,加上辽西地区干旱的气候条件,使土壤沙化,长时间的雨水冲刷会引起水土流失。引发地质灾害。

(三)水土流失治理形势较为严峻

凌源市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受内蒙古气候影响,具有明显的大陆季风气候特点,十年九旱、冬季少雪、土壤干燥、风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科尔沁沙丘南下入侵加速和扩张了本区的土壤沙化,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流域荒山秃岭、沟壑纵横。一方面坡耕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大量表土被冲刷,土壤肥力下降,造成耕地质量降低;另一方面流域植被度降低,蓄水保土能力下降,每遇山洪暴发,泥沙俱下,淤积河道,抬高河床,甚至淹没农田、村庄、道路,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

(四)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不足

目前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以工程为导向,实践性过强,缺少对生态修复系统理论的探讨,缺乏对各生态要素的系统认知,对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不够,落实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权责对等的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统筹生态保护修复面临较大压力和阻力。部分生态工程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治理措施相对单一,以及忽视水资源、土壤、光热、原生物种等自然禀赋的现象,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成效不明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待提升。

(五)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外部性,受盈利能力低、项目风险多等影响,加之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修复治理的体系和机制尚未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仍不够完善,缺乏激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的有效政策和措施。生态修复产业化培育不足,社会技术力量还较为薄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缺乏有效途径,社会资本进入意愿不强。同时受自然条件、区位等限制,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结合不足,生态修复项目难以找到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的机遇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修复提供新机遇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二十大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推进建设美丽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与决策,为破解绿色发展难题提供了机遇与方向。

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辽宁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二)辽宁省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修复提供了良机

十八大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了《辽宁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7—2020年)》、《辽宁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辽宁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辽河流域综合治理总体工作方案》等制度文件,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的“四梁八柱”。2021年4月,《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工程和辽东山区生态屏障建设,推进草原生态修复与生态防护林建设,完善生态廊道”;2022年4月,全面启动“绿满辽宁”工程建设,被列为全省自然资源系统1号工程,省林业和草原局及各市全力推进,争取建成一批“绿满辽宁”生态修复实践创新基地。2022年8月,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印发了《辽宁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市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总体思路、目标指标、主要任务、主攻方向、重点工程、时序安排、资金测算、政策措施等,指导各市县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省级相关方案的出台为全县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指明了主攻方向和重点区域,将有力指导凌源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三)市委市政府为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7年4月,《朝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朝阳市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计划的通知》发布,完成重点行业实现全面达标排放,规范环境监管执法,实现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整合;2018年9月,《朝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朝阳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方案的通知》发布,强化全市湿地利用监管,推进退化湿地修复;2021年8月,《朝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明确指出了朝阳市在生态环境方面未来5年的重点任务及工作方向;2021年9月,《朝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公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覆盖全市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2022年11月,朝阳市按照国家和辽宁省的文件要求,积极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编制完成了《朝阳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生态修复规划的工作目标、任务、分工和计划、保障机制,指导朝阳市生态修复工作。朝阳市委市政府对绿色发展的重视与关注,将有力支撑凌源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三)社会公众参与激发修复活力

2021年11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国办发〔2021〕40号),提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设计、修复、管护等全过程,明确社会资本通过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参与等模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并明确了参与程序,鼓励社会资本重点参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城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矿山系统保护修复等,并探索发展生态产业。

通过政策规范,让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不仅通过获得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或特许经营权发展适宜产业、资源综合利用等方式获得收益,也能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投资补助、运营补贴、资本金注入等方式获得合理回报。要保障社会资本合法权益,增强长期投资信心,构建“谁修复、谁收益”的生态保护机制、持续回报和合理退出机制,让社会资本进得去、退得出、有收益。畅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渠道,丰富参与形式,创新激励机制、支持政策和投融资模式,将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潜力和创新动力,活跃凌源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二、面临的挑战

(一)国土空间本底脆弱,抗干扰能力弱

凌源市地处辽西低山与丘陵地形区的中部,属华北山地与高原一级地形区,县境内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多年来,受气候干旱、放牧以及沙地侵蚀的影响,草原沙化与荒漠化趋势加大,生态环境用水不足。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提升生态系统整体的抗干扰能力并维持其生态功能稳定性是凌源市生态修复的首要任务。

(二)生态修复系统性不足

生态修复所涉及的行业层面宽、领域广、部门多,涉及自然资源、农业、林草、水务、交通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分别开展各类专项项目,通常以项目为导向,缺少对生态修复理论的探讨,出现修复项目碎片化的情况,难以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同时生态修复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生态修复项目整体性不强。

(三)新形势对生态修复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已取得了开创性进展,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编制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下一步将持续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水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因此,新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的重要指示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推进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生态治理现代化水平为目标,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凌源市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本地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维护生态安全、加快建设美丽凌源奠定坚实生态基础。

二、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点由事后修复向事前保护转变,由人工修复为主向自然修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实行顺应自然规律的封育、围栏、退耕还林等措施,减少人工干预。

系统修复,坚持统筹兼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与农田、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之间的协同性,注重山上山下、岸上岸下、上游下游、河流湖泊的整体性、系统性,体现综合治理,突出整体效益,与省、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和凌源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强衔接。

问题导向,精准科学修复。立足凌源市自然地理格局、生态系统状况和主体功能分区,准确识别突出生态问题,科学预判主要生态风险。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规划目标,明确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点任务,研究提出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途径模式和保障措施。

改革创新,提高治理能力。坚持政策制度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管理治理模式创新,推动创新、突破、提高,探索构建政府为主、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修复体系,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形成长效的实施保障机制。以建立和完善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目标,以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生态环境精细化、差异化管理,全面完成生态环境管理战略转型。

 第二节 规划目标与指标

一、规划目标

“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森林、农田、河湖、湿地、矿山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明显好转,森林质量明显提升,野生动植物和特有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到2030年,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得到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地生态廊道得到有效建设,矿山环境有效修复,农田生态质量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到2035年,全市森林、农田、河湖、湿地、矿山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同时历史遗留矿山得到全面治理,绿色矿山体系基本建成。

二、规划指标

结合凌源市生态保护重要性的区域特点及修复需求,从生态保护类、品质提升类、生态修复类三方面选取12个生态修复规划指标。

表1 凌源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指标表

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属性
1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平方公里1213.291213.29完成市级下达任务完成市级下达任务约束性
2森林覆盖率%53.854.3554.955.45预期性
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数保护率%100100100100预期性
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数保护率%100100100100预期性
5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419.42440.39完成市级下达任务完成市级下达任务预期性
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64677070预期性
7重要河流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赋分90%90%90%90%预期性
8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面积1055完成市级下达任务完成市级下达任务预期性
9退化草原治理面积30000300003000030000预期性
10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平方公里602.66702.66802.66902.66预期性
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7.277.307.357.40预期性
12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69707172预期性

 

第三节生态修复主要任务

以提升生态质量和碳汇功能为重点,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依托国家退耕还林、三北造林等重点工程,积极营造人工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修复,确保天然林面积保持稳定、质量持续提高、功能稳步提升;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实施林分结构调整,推进低产低效林改造;推进河流水库防护林建设;建设覆盖全面、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农田防护林和村镇绿化林带。保护牛河梁省级森林公园和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到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4.8%。

优化生态系统间的连通度。针对生境斑块破碎化加剧、生态廊道中断等生态环境问题,基于生态过程分析和模拟,计算障碍影响指数和生态连接度,模拟潜在生物通廊,通过增加林带、道路、河流绿化等方式,修复潜在生态廊道,建立国土空间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并分级分类提出管控要求,以增加生境斑块之间的联系强度,提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接度,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进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推进重点河湖治理与修复。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控荷减负,系统治理。同时开展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修复,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休耕、水源置换、节水等综合措施,压减地下水超采量,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到2025年,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大凌河西支流出境断面水质年均值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及以上;青龙河市控断面年均值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到2035年,全面保障河湖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合理开展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严格地下水年度用水计划管理,实施地下水开采总量和水位双控制。

加强矿山生态综合修复。以“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生态则生态”为修复理念,采用“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景观综合开发”四位一体建设模式,实现矿地融合发展,实现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加快对废弃矿山等生产活动区的整治与修复工作,规划期内,以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城市环境、城市景观为重点,做好全面的规划,分清主次,首先重点治理区,“三区两线”范围内小城子—万元店—红山街道一带、瓦房店—乌兰白一带、牛营子—四合当一带、三十家子—松岭子一带、刀尔登—杨杖子一带以及河坎子西—河坎子东一带。其次次重点治理区,三十家子西部矿山开采区、东城街道东北矿山开采区、松岭子东南矿山开采区、沟门子中部矿山开采区及三家子东部矿山开采区,作为今后矿山恢复治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十四五”期间全市完成市级下达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面积1055亩。

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通过开展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优质农田。

规范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农村群众意愿,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规范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贫困偏远山区居住条件特别差的农村,以及城乡结合部中快速发展的农村在自愿参与积极落实的基础上适度先行,以务农为主、农民生活条件比较便利的村庄,可以逐步实施。针对贫困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部署和发挥土地整治助力精准扶贫的作用,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易地扶贫搬迁,确保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构建城市绿地生态体系。充分发挥城区园林绿地的综合功能效益,统一规划,全面安排,在绿地系统整体布局上,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突出大环境绿地与城区内中小型绿地相结合,开放型绿地与经营型绿地相结合,线型绿带与块状绿地相结合。推动城市绿地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串联凌河广场、凌源公园、政府广场等公园广场构建城市绿带网络。规划期内,依托现有河道、山体、绿地和凌源市路网形成的“一圈、二带、三契、五核、六廊、九轴”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

着力打造滨河风情长廊。沿大凌河的两条支流,即热水汤河、大凌河西支和单家沟、建昌沟、河汤沟等城市水系建设滨河绿带,规划以水体、绿化为主,通过在河道两岸植物群落配置观赏型群落、生态型群落、生产绿地群落等模式,以及驳岸自然化改造、水质改善、水量控制、景观空间整合、园林建筑小品布置等,形成特色突出、风格迥异景观带;积极协调、逐步完善提高河、湖、路绿化带景观效果和休闲功能,着力打造滨河风情长廊;因地制宜配置景观树种及花、灌、草,创建生态景观自然、人文景观精致的绿色通道。

实施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通过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让“城市包袱”变“城市财富”。积极鼓励土地权利人自主改造开发,鼓励社会资本积极进入,规范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促进城镇更新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城镇建设用地人口、产业、资源承载能力。针对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禁止类、淘汰类产业用地;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用地;“退二进三”产业用地;布局散乱、设施落后,亟需改造的老城区、城中村、棚户区、老工业区等,全部列入低效用地改造开发范围。

 

第三章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布局

 第一节 生态修复格局

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构建“山脉水系相连、林草复合成网、田园错落有致”的生态空间,强化重要生态区域、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不断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核心生态网络体系,锚固“两屏、四廊、多点”的生态修复格局。

专栏3-1 “两屏、四廊、多点”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

两屏:西南部生态保护屏障。依托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西南低山森林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屏障。该区域以提升生态安全防护、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为重点,保护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物

多样性水平。西北部防风固沙生态屏障。该区域以提升防风固沙能力为重点,依托农田防护林网,实施林草修复工程,中东部生态系统安全提供保障。

四廊:南部青龙河水源涵养廊道;北部大凌河西支-热水河蓝色生态廊道;西部湿地山地生态廊道;东部低山丘陵生态廊道;重点实施河道治理工程、拓展生态控制区域、增加植物缓冲带等措施,打通孤立分散的生态

岛屿和生态系统之间联系通道。

多点:松岭镇矿山—林地修复区;黄金带河农用地修复区;佛爷洞河修复区;大王杖子河农用地修复区;牛营子矿山—草地生态修复区;城镇生态修复区;城镇周边矿山修复区;渗津河生态修复区。重点实施矿山生态

修复工程、河道治理工程、森林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等工程,缓解区域生态突出问题。

 第二节 生态修复分区

基于区域的生态功能重要性、主体功能定位、生态保护红线以及重要生态问题分布格局,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以及生态功能区划、流域单元分区等,将全市国土空间划分为4个生态修复分区。按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思想,改变按要素管理生态系统的传统模式,分析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分别提出生态问题识别的主要方向。

一、西南部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

(一)区域范围

本区位于凌源市西南部,该区面积约1019.5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31.06%。涉及刘杖子镇、刀尔登镇、大河北镇和河坎子乡等8个乡(镇)。

(二)区域生态特征

本区域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水系全部为青龙河。本区域包含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内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的生态保护红线,是辽西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起到关键作用。

(三)生态修复主攻方向

本区域以森林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维护、防治水土流失为主,在全面保护常绿阔叶林等原生地带性植被的基础上,科学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加强对青龙河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系统保护,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本土物种保护,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二、东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

(一)区域范围

本区位于凌源市东部,该区面积约1100.77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33.53%。涉及乌兰白镇、瓦房店镇和沟门子镇等7个乡(镇)及金华山林场。

(二)区域生态特征

本区域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水系为渗津河与大凌河西支。区域内矿山开采导致水土流失,林地与草地生态系统受人为活动胁迫较多。

(三)生态修复主攻方向

本区域以林草生态修复治理,矿山生态修复与草地质量提升为主,在全面保护常绿阔叶林等原生地带性植被的基础上,科学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加强对大凌河西支、渗津河等生态系统保护,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本土物种保护,连接生态廊道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三、西北部防风固沙生态修复区

(一)区域范围

本区位于凌源市西北部,该区面积约935.35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28.49%。涉及热水汤街道与小城子镇,北炉乡和宋杖子镇等7个乡(镇)。

(二)区域生态特征

本区域水系为大凌河西支,多以农田与农村居民点为主,区域内农田广布,防护林网退化,农用地沙化有扩大的趋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恢复力较低,农田破碎,保土保肥能力较差,中低等耕地面积相对较大,耕地质量亟待提升。

(三)生态修复主攻方向

本区域以林草植被恢复与防风固沙为主攻方向,应积极开展防沙造林,完善林草结合,合理种植,合理放牧,治理西北部土壤侵蚀;新增耕地潜力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较大,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较高。

四、东北部城镇综合生态修复区

(一)区域范围

本区位于凌源市东北部,该区面积约211.67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6.45%。涉及北街街道,凌北街道和南街街道等7个街道。

(二)区域生态特征

区域内涉及城镇开发边界,该区域水系为大凌河西支与热水河。城镇绿地生态有待提升,水环境质量及河流净化能力下降,城区及周边矿山开采导致水土流失情况呈加剧趋势。

(三)生态修复主攻方向

该区域多以城镇居民点为主,城镇绿地生态有待提升,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建设人居环境优越的生态宜居城镇,应进行水域生态修复改善水环境质量及河流净化能力,城区及周边矿山开采破坏生态,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应积极城市绿地建设、城市更新、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增强城市生态功能。

第三节 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统筹考虑全市生态功能及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的空间关联性、系统性和耦合性,基于生态系统受损、退化和破坏程度及生态修复价值和潜力,划定10个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1.西部湿地恢复生态修复区

涉及刘杖子村与东房申等。主要开展湿地恢复项目与河道整治项目。

2.青龙河流域水源涵养修复区

涉及坤都沟门村、三道河子村与北营子村等,主要开展森林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项目、河道治理项目、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与辽西北生态廊道修复项目。

3.西部土地沙化生态修复区

涉及喇嘛洞村、裂山梁村与八家村。主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与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

4.松岭矿山—森林系统修复区

涉及南洼村、尧阳杖子村与小孤山村等。主要开展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森林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项目。

5.西北部防风固沙修复区

涉及一家子村、康官村与水泉村等。主要开展辽西北低山丘陵草地生态修复项目、森林灾害防护治理项目与大凌河生态廊道修复项目。

6.东北部生物多样性修复区

涉及大杖子村与老官营子村,主要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与森林灾害防护治理项目。

7.牛营子—四合当水土保持修复区

涉及半里杖子村、平地村与牛营子村等。主要开展草原生态质量提升项目与采煤沉陷区修复项目。

8.佛爷洞河流域水土保持修复区

涉及宣杖子村、唐杖子村与北杖子村等。主要开展生态廊道修复项目与河道治理项目。

9.城市周边矿山修复区

涉及庙东村、葛沟村、朝阳沟村、祝家营子村、凌北村等。主要开展城市周边矿山修复项目。

10凌源市城镇综合修复区

涉及城北村、城南村,主要开展绿道建设项目、水系连通项目与城市更新项目。

 

第四章  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根据凌源市自然环境现状、识别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建立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结合西南部生物多样性修复区、东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西北部防风固沙生态与东北部城镇综合生态修复区4大分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地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湿地生态修复、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森林生态修复、国土综合整治等项任务。按照确保生态安全、突出生态功能、兼顾生态景观的要求,以重点区域为指引,以推动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为导向,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解决区域突出生态问题、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功能、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充分发挥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综合效益。

第一节 生态空间修复项目

一、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凌源市位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中的北方防沙带,应结合国家政策,开展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内容,积极修复和保护生态安全屏障及重要的生态系统。在辽宁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重点工程中涉及凌源市林地资源的为辽西低山丘陵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工程。

专栏4-1:森林系统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1.森林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项目实施区域:前进乡、松岭子镇、三道河子镇和刀尔登镇。拟治理面积4394.85公顷。整治内容:主要任务是形成多层次的植被覆盖,禁止毁林开荒和超破耕作,恢复已受到破坏的低效林和迹地;开展生态移民,降低人口对森林生态系统与栖息地的压力;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通过实施建设水土保持林、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封育治理、疏林补植等林业措施;建设植物缓冲过滤带等环保基础设施提升措施;以及河岸植被缓冲带、滨河廊道等流域生境改善措施。预计至2025年修复面积1464.95公顷;预计至2030年修复面积1464.95公顷;预计至2035年修复面积1464.95公顷。
2.森林灾害防护治理项目实施区域:项目主要实施重点区域主要为森林灾害防护治理区;主要位于万元店镇和宋杖子镇。拟治理面积1715.93公顷。整治内容:主要任务是加强对森林灾害的治理,减轻对林木的影响,控制森林灾害发生面积,减轻森林灾害,促进森林资源质量改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完善相关机制,创新防治技术等措施建设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预计至2025年修复面积571.97公顷;预计至2030年修复面积571.97公顷;预计至2035年修复面积571.99公顷。
3.生态廊道修复项目实施区域:项目主要实施重点区域为生态廊道修复区;位于三家子蒙古族乡。拟治理面积2190.90公顷。整治内容:主要通过封育治理、树林补植,建设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改善廊道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通过提升森林覆盖率,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空间,便于动物迁徙,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网络的系统性和功能性。通过相关工程的实施,改良土壤,提高植被覆盖率;进行森林生物保育等,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预计至2025年修复面积730.30公顷;预计至2030年修复面积730.30公顷;预计至2035年修复面积730.30公顷。

二、草地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基于区域的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保护红线以及重要生态问题分布格局,结合辽宁省生态修复规划中凌源市分区类型,按草原基本情况和调研中发现的生态问题,有针对性设置草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筑牢辽西北防风固沙屏障。

专栏4-2:草地生态系统修复重点项目
1.辽西北低山丘陵草地生态修复项目以宋杖子镇等为实施区域,重点在牛河梁省级森林公园等采取封禁保育、退耕还湿、治沙还草、植被恢复、生态补水等生态保护措施。加强草地资源管护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推进草地建设,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通过封山育草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程度;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治理面积约为1100.81公顷,实施范围为宋杖子镇。
2.大凌河生态廊道修复项目以小城子镇为实施区域,规划期内重要推进水土保持建设、低质草场封育、退耕还林还草,提升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实施大凌河生态廊道及过渡带植被修复,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主要工程包括封禁保育、退沙还草、生态补水等。治理面积约为52.60公顷,实施范围为小城子镇。
3.草地质量提升与鼠虫害防治项目以牛营子镇等为实施区域,加强草地资源管护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推进草地建设,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通过封山育草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程度;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开展有害生物灾害防治。主要工程包括草地改良与恢复、鼠虫害防治、病毒害草防治、围栏封育。治理面积为920.16公顷,实施范围为牛营子镇与四合当镇。
4.辽西北生态廊道修复项目以大河北镇为实施区域,对重点草区实行封山育草,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保护紫椴及野大豆等国家级Ⅱ级保护野生植物、中华秋沙鸭、黑鹳、东方白鹳和白鹤4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等珍稀物种。保护区地处我国候鸟迁徙东线地带中,为候鸟迁徙创造停歇和栖息环境。主要工程包括草地补播、优良草种选择、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连通廊道、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等。治理面积为333.11公顷。

三、矿山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基于凌源市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成果,同时考虑本市矿产资源分布、开发利用与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从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部署本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规划期内,完成矿山生态修复面积1055亩。

专栏4-3: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1. 城市周边矿山修复项目重点红山街道、兴源街道,针对集中开采区露天开采的排土场、尾矿库。凌源市矿业发展空气污染防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窑炉的粉尘治理,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提高重点大型矿山植被覆盖率,空气环境得到改善。偏僻地区或生态脆弱敏感区的废弃矿山,不宜大面积开展人工整治修复工程或将矿区平整复垦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应以自然修复为主,主要采取封育手段,限制人类活动对于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自然恢复矿区原有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2.凌源市采煤沉陷区修复项目重点牛营子镇、四合当镇、刀尔登镇、三十家子镇和松岭镇,针对矿山开采造成的地形地貌、植被破坏和扬尘等矿山环境问题,实施矿山复绿工程,加快矿山生态环境整治,治理水土流失,绿化荒山荒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大力推进废弃矿山复垦复绿、生态重塑工作降低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对周边区域生态安全影响。通过生态修复的实施,使区域生态环境全面恢复,提升生态服务供给能力,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保护体系,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和多元措施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四、水域生态系统修复重点项目

全面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技术,主要农作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通过新建水库、修建水源保护地等措施,合理调配流域水资源时空分配结构。通过水库的蓄水能力,不仅能增加各乡(镇)可用水资源量,还可以起到防洪防汛的作用。

专栏4-4:水域生态系统修复重点项目
1.重点区域湿地保护项目开展湿地建设与保护,在凌源市大凌河西支,青龙河流域松岭子镇、三十家子镇、刘杖子乡建设湿地工程,开展底泥疏浚、水生植物栽植、配套设施建设等活动,加快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建设美丽湿地景观。
2.河道整治项目将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依照河势演变规律,因势利导,针对青龙河、佛爷洞河等流域,综合流域、区域、水利协调发展,节约保护水资源,提升区域水生态安全水平,保障区域水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农业空间修复重点项目

完善永久基本农田设施,对区域永久基本农田进行布局优划,将优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包括新建与基本农田提升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实现粮食生产合理布局,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基础、稳定、协调发展。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规范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实行乡村清洁行动,提高农村基本卫生水平,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保持传统村落风貌的同时实现群众生活居住环境的极大提升。

专栏4-5:农业空间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1.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区域:凌源市全域。整治内容:开展现代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项目和山区景观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项目。规划期内,以乡(镇)为单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未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47553公顷。
2.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实施区域:大河北镇、刀尔登镇、沟门子镇、河坎子乡、三道河子镇、三家子蒙古族乡、四合当镇、万元店镇整治内容: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项目,规划整治规模45公顷。

 

第三节 城镇空间修复重点项目

水系连通工程主要是改善河流水质、恢复河流功能、设计合理的空间,包括水质、水量、驳岸、景观空间、交通组织、防洪等多方面内容,使城区内部的河道得到综合的治理。

完善绿地系统规划,推进公园绿地建设,结合城市自然条件与城市组团布局,建设改造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小微绿地,打造公园城市与绿色社区。

专栏4-6:城镇空间生态修复重点项目
1.水系连通项目河道整治重点项目为凌源市城区内的景观水系。以凌源市城区内大凌河西支、热水河的综合治理项目,打造生态景观水系和滨河景观带,通过河道水质提升、水量调节、河道自然驳岸、多样化立体化的绿化景观、滨河步道、城市公园、景观亮化、喷泉景观灯等的建设,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旅游的场所,促进绿色生态与休闲生活相互融合,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安全、生态”的目标。规划建设规模238.46公顷。
2.绿地建设重点项目主要的绿化建设项目集中在凌源市城区内。(1)对凌源市城区内现有公园进行景观美化提升,绿化补植及设施改造,利用植物的生态性、观赏特性,合理搭配,错落有致,创造丰富美观的立面景观,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2)见缝插针式新建口袋公园。在中心城区内部修建规模很小的公共开放空间,补充公共绿地,为附近的居民服务,通过绿化种植和配套座椅等便民设施打造,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3)新建城市绿道。沿着滨河、景观带或人工廊道等建设城市绿道,通过线形的绿色开敞空间串联城市绿地,形成绿道网络体系。供行人和骑单车者进入的游憩路线。(4)实施立体垂直绿化、补绿工程以及满绿工程。主要是对城区内部的护坡、挡土墙、大面积墙体以及桥体进行垂直绿化,打造垂直空间的绿化布景,为城市增添绿意。对行道树、街区绿化等缺少树木及植被的区域,进行补绿工程,对街区裸露地区进行补充种植,实现城镇的满绿工程。实现凌源市城区内部的整体绿化。
3.城市更新项目主要的城市更新项目集中在凌源市城区内。优先选择在老城片区开展城市更新,结合凌云寺—清真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有步骤对老城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项目改造;结合旧厂房改造有序开展开发区片区城市更新。

 

 

第五章  投资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 资金筹措

资金筹措渠道主要包括通过申请中央财政资金、省市县政府性资金和社会资本等多元化筹资方式。一方面积极发挥中央关于生态修复奖补基金的基础性作用,整合中央、省、市等各级财政预算的各类基金,统筹安排各类生态修复工程。另一方面丰富生态修复基金的筹措方式,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本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加入生态修复,与金融机构通过发行绿色债务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加大政策支持和优惠力度,创新利益分配共享机制,吸引更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项目,从而形成多元化、多主体、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积极申请国家政策支持,制定支持政策,从产业导向、要素保障、项目落地、人才引进、优质服务等方面制定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更为全面、更加优惠的鼓励政策,着力打造具有凌源特色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 

第二节 修复效益评价

一、生态效益

通过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工程、林草保育修复与防风固沙保护工程、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修复矿山面积707.95公顷,耕地质量提升5110公顷,森林质量提升18460.83公顷,林草保育面积3774.9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4%,有效减少区域水土流失,提升凌源市森林生态系统面积和质量,形成良好的生态网络格局,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水质净化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辽宁西北部防风固沙屏障功能。

二、经济效益

规划期末,集中连片改良中低产田质量,降低土地退化风险,保障粮食安全,完成8个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乡(镇)与10个传统村落保护性整治修复项目,促进土地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优化布局,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环境污染小、经济高效、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产业,推动凌源市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效益

通过城镇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乡(镇)及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合格率、城镇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极大改善凌源市人居环境,构建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

 

第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节 健全组织管理

建立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公众和生态保护修复组织共同参与合作的多元主体共治体系。以协同和治理理论为基础,各主体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导向,以公共利益为共同基础,在明确各自权责范围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参与合作等方式,建立资源共享、结构优化的共治体系,共同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提升全市生态系统整体治理能力。

凌源市政府要将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一项基础型任务和重要抓手摆到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基础保障。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实施进行统一组织,统筹安排,市自然资源局组织协调,发改、农业农村、林草、水利、生态环境、公安、财政等有关部门和各个乡(镇、街道)共同参与,围绕设立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目标与任务,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共同落实国土空间修复重点工程;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工作目标,切实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第二节 强化政策落实

积极出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工程管理、资金保障、监测监管等相关文件。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将生态修复重大、重点工程作为各级财政的重点支持领域,在地方各级财政设立相应专项,稳定支持渠道,确保财政资金投入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任务相适应。研究制定激励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政策,鼓励各地各方积极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在用地指标、资金奖补等方面给予支持,研究制定协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纵向实现省、市、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相关规划管控要求的逐级传导,兼顾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以国家、省级生态修复分区和重点区域为基本指引,统筹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护修复需求,落实省、市级生态修复规划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

第三节 落实资金保障

凌源市人民政府应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资金来源主要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村农业、水利、林草等部门的现有资金渠道中整合安排,加强整合财政增量资金、融资资金、市财政盘活资金、PPP模式资金的整合力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尽可能与国家、省、市的建设工程项目相结合,多部门、多途径争取国家、省、市建设工程资金的支持。加强资金使用管控,专款专用、专账管理、专项核算、封闭运行、跟踪问效,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合理。

严格执行预算绩效管理相关要求,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依据本项目特点,制定分类型、针对性的绩效管理的实施细则,做好本项目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项目后续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上下协同、内外联动,创新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全力破解筹资难题。对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大资金争取力度,争取中央和辽宁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沙专项资金,重点整合国土综合整治、矿山塌陷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除险加固、林业改革发展、农业产业发展、文旅保护修复等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矿城等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对下,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水源地保护、水质净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在建矿山破损山体和采矿塌陷地治理项目,落实责任主体的出资任务。

第四节 加强科技支撑

凌源市生态修复规划的实施,不仅要依靠完善的政策措施,而且还应依靠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为主攻方向,分类开展凌源市城镇化地区、农村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标准研制,切实推进生态修复信息化建设。及时将生态修复规划成果纳入自然资源“一张图”管理。依托国家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与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加强生态修复项目的立项、审批、实施、验收等管理活动。在生态修复项目审批过程中,严格规范审批流程,把关守牢项目审批安全红线,严格危险化学品、矿山等高危行业领域安全准入条件,将安全生产作为高危项目审批前置条件。

针对代表性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增加科技投入,建立高效与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体系;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推广最佳的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引进矿山采、选、冶先进工艺技术,发展矿山循环经济,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从源头上减少矿业“三废”的污染;建立全市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分析评价系统,探索新的有效的保护和监测预防措施,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能力、防治能力和管理水平。

第五节 鼓励公众参与

加强凌源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凌源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理解与认识,加快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民间组织,强化公众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组织保障,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公众参与法制建设。畅通民众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渠道,搭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民众参与平台。保障公众对修复工程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满足公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和参与环境保护事务的热情。

大力学习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自然生态国情宣传和生态保护修复法治教育,推动全社会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知识教育。针对行业企业,以清洁生产、生态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为主要教育内容,引导行业企业家培育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针对农村群体,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等为主要教育内容,引导农民养成生态自觉,用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带动绿色农家生活方式,跑好“绿色”接力赛。此外,还需加强公众生态法规教育,让公众知法、懂法并严格守法,在全社会形成遵守生态保护修复法规的良好风尚。

积极研究制定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使公众参与规范化、制度化、理性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不仅是偿还生态破坏历史欠账的有力举措,还是一项惠民亲民的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到生态修复规划设计、施工建设、验收评价、后期管护等环节。

 

附 表

表1 凌源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

修复分区涉及乡镇、街道(村)
1西南部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刘杖子镇、前进乡、大河北镇、三道河子镇、刀尔登镇、杨杖子镇、佛爷洞乡、河坎子乡
2东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乌兰白镇、四官营子镇、牛营子镇、四合当镇、三家子蒙古乡、沟门子镇、金华山林场、瓦房店镇(三家子村、申杖子村、李杖子村)
3西北部防风固沙修复区三十家子镇、松岭镇、北炉乡、大王杖子乡、宋杖子乡、小城子镇、万元店镇、热水汤街道、瓦房店镇(瓦房店村、兴隆沟村、大德庄村、小榆树林子村)、城关街道(十五里堡村)
4东北部城镇综合生态修复区兴源街道、红山街道、东城街道、北街街道、南街街道、凌北街道、城关街道(安杖子村、八里堡村、凌河村、西五官村、马场村、东山村)

 

表2 凌源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序号生态修复分区重点区域涉及乡镇、街道(村)
1西南部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青龙河湿地生态修复区杨杖子镇、佛爷洞乡(金杖子村)、前进乡(三道杖子村、石门沟村、坤都沟门村、雹神庙村)、大河北镇(魏杖子村、黄土梁村)、刀尔登镇(三道梁子村、干沟子村、北营子村、柴杖子村、头道河子村、南营子村、八道沟村、柏杖子村、南店村)、三道河子镇(西胡杖子村、毛家店村、马杖子村、榆树底下村、槽碾沟村、三道河子村、大甸子村、五道河子村)
西部湿地恢复生态修复区河坎子乡(河坎子村、东沟村、北杖子村、沙果子沟村、碾子沟村、苏杖子村、唐杖子村、东庄村)
2东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 佛爷洞河流域水土保持修复区三家子蒙古族乡(毛头坝村、苏官杖子村、杨树沟二杖子村、歪脖杖子村、双杨树村、河南村、党杖子村、姑寺沟村)
牛营子—四合当水土保持修复区四官营子镇(老杖子村、梅杖子村)、牛营子镇(平台子村、牛营子村、小北沟村、烧锅杖子村、半里杖子村)、四合当镇(四合当村、五家子村、楼上村、郑杖子村、白庙子村、平地村)
3西北部防风固沙生态修复区西北部防风固沙修复区松岭镇(尧阳杖子村、大场子村、东沟村)、三十家子镇(小孤山村)
东北部生物多样性修复区热水汤街道(大杖子村与老官营子村)
西部土地沙化生态修复区三十家子镇(裂山梁村、喇嘛洞村)
西北部防风固沙修复宋杖子镇(康官村、西高杖子村、一家村、宋杖子村、二十里堡村)、城关街道(十五里堡村)
4东北部城镇综合生态修复区城市周边矿山修复区凌北街道、兴源街道、红山街道(庙东村、凌北村、建昌沟村、葛沟村)
凌源市城镇综合修复区城关街道(东山村、西五官村、马场村、凌河村)、东城街道(东五官村、房申村)

 

表3 凌源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重点工程编号工程名称实施区域主要任务实施期限实施依据
A矿山生态修复项目A1采煤沉陷区修复项目牛营子镇、四合当镇、松岭镇、河坎子乡、刀尔登镇、小城子镇、万元店镇实施矿山复绿工程,加快矿山生态环境整治,治理水土流失,绿化荒山荒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大力推进废弃矿山复垦复绿、生态重塑工作降低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对周边区域生态安全影响。2021-2025年市级重点,落实省规划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A2城市周边矿山修复项目红山街道、兴源街道、东城街道绿化荒山荒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大力推进废弃矿山复垦复绿、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减轻矿山对人居环境的影响。2021-2025年市级重点,落实省规划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B森林生态修复项目B1森林生态廊道修复项目三家子蒙古族乡通过封育治理、树林补植,建设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改善廊道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通过提升森林覆盖率,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空间,便于动物迁徙,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网络的系统性和功能性。2021-2035年县级重点
B2森林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项目前进乡、三道河子镇、刀尔登镇形成多层次的植被覆盖,禁止毁林开荒和超破耕作,恢复已受到破坏的低效林和迹地;开展生态移民,降低人口对森林生态系统与栖息地的压力;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2021-2035年县级重点
B3森林灾害防护治理项目宋杖子镇、万元店镇加强对森林灾害的治理,减轻对林木的影响,控制森林灾害发生面积,减轻森林灾害,促进森林资源质量改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2021-2035年县级重点
C草地生态修复项目C1辽西北生态廊道修复项目三道河子乡、大河北镇对重点草区实行封山育草,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保护珍稀物种。保护区地处我国候鸟迁徙东线地带中,为候鸟迁徙创造停歇和栖息环境。2021-2035年县级重点
C2辽西北低山丘陵草地生态修复项目宋杖子镇、万元店镇采取封禁保育、退耕还湿、治沙还草、植被恢复、生态补水等生态保护措施。加强草原资源管护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推进草地建设,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2021-2035年县级重点
C3草地质量提升与鼠虫害防治项目四合当镇治理退化草原,加强草原资源管护与质量精准提升,推进草原建设;通过封山育草等措施,减轻水土流失程度;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2021-2035年市级重点,衔接绿满辽宁工程
C4大凌河生态廊道修复项目小城子镇推进水土保持建设、低质草场封育、退耕还林还草,提升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实施大凌河生态廊道及过渡带植被修复,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2021-2035年县级重点
D水域生态修复项目D1重点区域湿地保护项目刘杖子乡、松岭子镇、三十家子镇开展湿地建设与保护,在凌源市大凌河西支,青龙河流域松岭子镇、三十家子镇、刘杖子乡建设湿地工程,开展底泥疏浚、水生植物栽植、配套设施建设等活动,加快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2021-2025年县级重点
D2河道整治项目凌源市全域开展佛爷洞河、青龙河等河段的河道治理工程,进行河流水环境生态修复,提升河水水质。2021-2025年县级重点
E农业空间生态修复项目E1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瓦房店镇、松岭子镇、沟门子镇、三家子蒙古族乡、万元店镇、小城子镇、红山街道、城关街道、东城街道、宋杖子镇、北炉乡、三十家子镇、四合当镇完善基本农田设施,对区域基本农田进行布局优化;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工程等建设工程,增加土壤养分保蓄能力,全面提高农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重点保护水田、水浇地等优质耕地。2021-2035年县级重点
E2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重点项目大河北镇、刀尔登镇、沟门子镇、河坎子乡、三道河子镇、三家子蒙古族乡、四合当镇、万元店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潜力主要来源于宅基地用量的降低、建筑容积率的提高、自然村向中心村的归并,从而节约土地的潜力。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梯田修筑、客土回填、土地翻耕、施肥、边坡防护、栽植树木等。2021-2035年县级重点
F城镇空间生态修复项目F1城镇水系连通项目南街街道、北街街道打造生态景观水系,通过沿岸绿化带、滨河绿岛、湿地公园、景观亮化、喷泉景观灯建设,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旅游的场所,促进绿色生态与休闲生活相互融合。2021-2030年县级重点
F2绿道建设项目北街街道实施公园景观美化提升,新建口袋公园,加强城市内部的补绿增绿。对已有绿地成果进行全面修复维护,完善绿地系统的构建,形成完整的绿地系统结构。2021-2030年县级重点
F3城市更新项目凌源市城区优先选择在老城片区开展城市更新,结合凌云寺—清真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有步骤对老城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项目改造;结合旧厂房改造有序开展开发区片区城市更新。2021-2025年县级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