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花木兰郭俊卿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奇事,受到历代人民的歌颂和景仰。这件事原出自1500年前的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诗中歌颂花木兰女扮男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水头”,驰骋沙场,替父从军的机智勇敢品格;歌颂木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英雄气概;歌颂木兰从战场胜利归来,不羡慕功名利禄,仍然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间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的高尚情操。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北魏有《木兰诗》一篇,足以压倒南北朝的全部士族诗人”。
因为,历代人民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敬佩和景仰,使得人们纷纷研究起花木兰的家乡何在,许多地方都建起木兰庙。就是在塞外的辽西凌源城东,还有一个“木兰山”,这里的人们传说,花木兰曾到过此山,在山上还有木兰种的韭菜畦子和天然水井。
历史上的花木兰,家在何处,无从考察,然而,在当今解放战争时期,凌源的三十家子却真的出了一个女扮男装16岁参军的“现代花木兰”。五十年代,她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的称号,并荣获“毛泽东奖章”、“勇敢奖章”各一枚。毛泽东主席、朱总司令亲自接见。当时的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将军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上,高度赞扬了她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号召全军向她学习。
“现代花木兰”的真实名字叫郭俊卿,1930年生于凌源县三十家子北店村。1944年,郭俊卿的父亲被地主逼死,年幼的妹妹被饿死,一群群日伪军进村烧杀抢夺,童年的郭俊卿内心充满了仇恨。
1945年,东北获得解放,八路军解放了林西县城。郭俊卿一心想当兵替父报仇,可是她当时才十六岁,又是个女孩子,怎么办呢?她躺在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后来,她猛然想起小时候妈妈曾给她讲过古代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她立刻开了窍,下地照着镜子剪去了长发,打扮成“小伙子”模样,并且起名郭富,鼓起勇气去找八路军首长报名参军。天真诚实的郭富见到首长,说出自己十六岁的真实年龄,八路军首长好言拒绝了她的参军请求。然而小郭富下定决心,天天跟着部队,一直到林东。八路军首长真的被感动了,答应了她的参军请求,破格安排她先到通讯班当了通讯员。
郭富自从参军后,一直女扮男装,时刻以男人的气魄训练、投弹、射击、跳木马,而每项训练她都在90分以上。
1946年冬,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班长叫醒她以及睡在她身旁的另一名战士,要他(她)们俩一起去30里外的白音木图传达任务,并要求4小时内与所在部队一起赶回。郭富同另一战士骑上战马,身子紧贴马背,顶风冒雪飞驰狂奔了3个小时,将命令准时送达。当郭富胜利返回,距离部队司令部一公里时,战马猛失前蹄,长嘶一声,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战马被累死了,而小郭富却背起马鞍急急回到司令部。首长亲切地拍着她的肩膀,赞许地竖起了大拇指。
1948年5月,由于作战勇敢,郭富被提升为班长。她带领某部四班,攻打河北省平泉城外的二道梁子敌人阵地。当时二道梁子敌人有两个排,而郭富只有一个班。她与副班长各带一组战士攻取山梁。她正果断地指挥战士向前冲锋之际,忽然从敌人阵地上射出几发炮弹,副班长被炸英勇牺牲。她面对战友擦了一下眼泪冲到前边,摘下副班长的枪和子弹袋,高喊:“副班长为穷人解放牺牲了,咱们要为他报仇呀!”她带领战士与敌人展开肉搏。郭富身体灵活,一连刺死两个敌人,这时一个大个子敌人瞪着两只牛眼狂叫着冲郭富刺来,郭抽身一闪,躲了过去,却猛从侧面刺向那个大个子敌人。敌人看到郭富班里战士个个如下山猛虎,不敢再战,纷纷逃下山坡。郭富带领全班战士占领了山梁。八路军大部队冲向山梁,顺利攻占了平泉城。郭富所在班荣获“战斗模范班”奖旗,个人也荣立特等功一次。
平泉战斗后,郭富被调到营机炮连任党支部书记。不久,部队攻打承德下板城,为争取时间,她同战士一夜急行军150华里,双脚磨出大泡。当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一瘸一拐走回军营时,男战士脱衣洗澡,而她只能封闭自己,悄悄躲进屋里,把伤痛憋在心里……
一个女人,生活战斗在只有男人生活的队伍当中,除了面对常人遇到的困难考验外,还要处处做好异性的伪装,不使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暴露出来,这需要有何等卓越的大智大勇呀!
由于长期的艰苦环境和超出常人的重负,她的女性个体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得了严重的“妇女病”,被送进了医院。由于病情严重,在科学和疾病面前,她无奈地向医生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被迫做了子宫切除手术。当首长和战友去病房探望时,她含泪对战友们说出了她的真实身份是女人,她的真实名字叫郭俊卿,她的真实年龄比现在小两岁。当时的情景真如《木兰诗》中形容的那样: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郭俊卿出院后,英姿飒爽地第一次穿上女式军装,所在部队上下一片哗然。这时的她,真正成了花木兰式的传奇人物。而往日与她交情深厚的首长和战友们深受感动,还真有点不好意思起来。
郭俊卿参军七年,英勇杀敌,荣立特等功一次,大功三次,二等功四次,被选为解放军四十八军战斗英雄的代表,1950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那年9月25日,是最难忘的一天,郭俊卿在北京参加会议时,首长纷纷以特殊的眼光亲切地看望她。这位传奇式的女战斗英雄,还荣幸地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作家和文艺工作者专门访问了郭俊卿,把她的动人事迹拍成电影,写成故事,编入小学课本。全国掀起了学习“现代花木兰”的热潮。
1951年,郭俊卿被调到第一野战军,其后又被送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后来转业到地方。郭俊卿先后在中央手工业局和山东历城县手工业局工作,还在山东省曹县民政局当过副局长,后转青岛第一服装厂任厂长。1981年4月,郭俊卿离休定居于江苏省常州市。
郭俊卿虽为全军传奇式英雄人物,但其生活十分简朴,家乡人去访问她时,见到她的卧室中只有一张旧写字台,两个硬靠椅,两只旧皮箱,一条退色棉被。她一生没有子女,但却收养了3个孩子。她经常以亲身经历教育孩子,不忘革命本色。
五十年代初,郭俊卿的英雄事迹被写成故事。《女英雄郭俊卿》编入小学课本,已经家喻户晓,还被拍成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电影剧本中主人公女排长高山可歌可泣的事迹,完全是以郭俊卿为原型拍成的,这一英雄形象足足感动了一代人。
1983年9月23日,这位“现代花木兰”式的传奇女英雄,因患脑溢血不幸逝世,终年53岁。“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女英雄安葬在常州之际,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南京军区分别送了花圈。全军许多高级将领纷纷向这位巾帼女英雄遗体告别。
郭俊卿生为人杰,死亦俭朴,从军七年,立功八次,家无余财,光明磊落,实在感人至深哪!她的感人事迹永远为全国人民所传诵,她的光辉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家乡人的心中。
文武全才的罗文将军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造就了许多能征善战威武不屈的将军,也培育了许多文化卓越的知识精英。然而,既有知识有文才,又能领兵打仗者却极少有。而在凌河之源就出生了一位既能文又能武的将军,他的名字叫罗文。
罗文将军,原名罗文波,1913年出生在凌源县四官营子小房申村。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战争开始,20岁的罗文,在凌源读书。日本侵略者为了推行奴化教育,即在青年学生中招收留日学生。这本是日本侵略者“以满制满”的一种统治手段,但却为东北爱国青年寻求抗日救亡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在校学习优秀的罗文瞒着家人参加了承德招考日本留学生的考试,竟以高分考入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罗文以“公派”生的身份去日本,走上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之路。1934年留学日本期间,罗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青年解放社”,投身革命。1937年“七七”事变后,罗文毅然中断大学学业,冒着生命危险投笔从戎,回国抗日。他回国之后,拒绝了国民党的威胁利诱,辗转陕西“吴安堡青训班”学习,后又入河南东北抗日先锋队济南训练班工作。1938年3月,罗文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抗大5大队军事干事、校训练部助理员。
1939年5月,抗日军政大学3分校校长许光达(后任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大将军衔)找罗文谈话。他对罗文说“组织上让你参加东北干部部队,开展东北敌后游击战,不光是考虑你是东北人,主要是看中你的良好的军政素质,希望你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罗文坚决服从组织分配,被任命为东北干部部队的副队长(队长是张学良的堂弟张学思),这支队伍在延安师范学校进行培训,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等军事辩证法和游击战术及各种马列主义教材。当时在延安的吴玉章、王若飞、郭化若、宋时轮、向仲华等革命理论家都为培训班上过课。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罗文所在的东北干部部队到达河北平山县,受到聂荣臻司令员和中央北方局书记彭真等领导的接见并为他们做了形势报告。1940年12月,罗文所在的这支队伍进入冀中平原。1941年,罗文被任命为冀中军区司令部参谋、股长、科长,在同年“五五”反扫荡战斗中光荣负伤,他为激烈的抗日战争洒下了鲜血。1943年,罗文被派任冀中军区17团参谋长。为了加强对日敌后作战,凌源、青龙、绥中三县联合成立凌、青、绥联合县。罗文任联合县第7区武工队队长,县工委书记兼地区队政委,他领导部队发动强大的敌后游击攻势,武装开辟根据地。
抗日战争大反攻之初,罗文率军分区先遣队最先进入山海关与苏联红军联络,后被任命为军分区参谋长。1943年7月,罗文率部队打下秦皇岛以北日伪控制的柳江煤矿,歼灭日军60余人,伪警察百余人。1944年2月,罗文率部队回凌源家乡突袭伪满国兵第5团和一个日本鬼子大队,歼敌一个连,俘敌一个班。此役震动了辽西。
1946年起,罗文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4纵队副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副参谋长。这期间,罗文将军参加了著名的辽西阻击战,四保临江战役,攻克辽阳、鞍山、营口、红土岭战役的战斗,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战后,罗文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参谋长。其后,罗文随军南下过江,参加了解放武汉、长沙、广州的战斗,一直打到海南岛。
1950年,中央军委决定筹组中央军委总后方勤务部,罗文任总后方勤务部计划处长、军委高级后勤学校教育长。朝鲜战争爆发后,罗文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副参谋长。
朝鲜战争停战后,1953年,罗文回国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检查局长、汽车拖拉机管理部副部长、运输部长、装备部副部长(正军级)。1955年,罗文参加了西藏平叛战斗和其后的抗美援越的重大军事行动。1955年,罗文被中央军委授予准将级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并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1980年光荣离休。1996年10月29日凌晨,罗文将军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三岁。
罗文将军文武全才。他是解放军总后系统首屈一指的“才子”“将才”“儒将”。他在军队内几度出任教育长、校长,既研究军事又精通马列主义理论,既精通日文又精通中国文学和书法。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力最多时达134万人。这样大规模的后勤供应考验了罗文将军。三年的艰苦卓绝的战争,罗文将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不负重托,为我党我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罗文将军多年来非常关心家乡。1986年,他特地托亲属从北京一次带回4000元人民币(当时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干部月工资均在百元以下),送给四官营子小学建设校舍,扶助贫困学生,并嘱凌源县政府主管教育的副县长,代他去四官营子看望众位乡亲和学生。他还派亲友多次带信给家乡,要乡亲们有什么困难就去北京找他。
罗文将军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不仅业绩出色、贡献突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时时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将军的一生真不愧为党的好干部,家乡人民的好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