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21-11-15 信息来源:凌源市
浏览:

“十三五”(2016-2020)时期,是凌源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凌源的关键期。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对于推动凌源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努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朝阳市委的决策部署,抢抓新一轮东北振兴、突破“辽西北”等重大历史机遇,积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整体工作重新走在朝阳前列,实现了争得应有地位目标。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5.8亿元,年均增长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7.88亿元,比2010年可比增长67.7%;固定资产投资实现75亿元,年均增长4.1%;三次产业比由19.7:50:30.3调整为27.5:33.4:39.1,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在朝阳前列。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凌钢三期技改、一汽凌源、中玻玻璃、翅冀矿业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航天重卡、新能源电动车、农用车等一批大项目落地建设,汽车及零部件、玻璃深加工、冶金和装备制造三大工业主导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非金属资源、新能源、页岩油等产业项目稳步推进,汽车产业集群晋升为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32.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44倍,年均增长6.7%。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2.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35倍,年均增长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6家。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全面提质升级,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以蔬菜、花卉、食用菌为主的设施农业成绩瞩目,被评为“中国百合第一县”、“中国果菜日光温室黄瓜生产全国第一县”;以猪牛禽为重点的畜牧业稳居全省前列;以“两杏一枣”为主体经济林快速发展。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42.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63倍。

——现代服务业显著增强。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实现60.86亿元,年均增长2.8%,是“十一五”末的1.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74.5亿元,年均增长13.8%,是“十一五”末的1.91倍。渝州商贸集聚区晋升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产业集聚、企业集聚、链条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旅游、商贸、房地产、金融、社区服务、中介等服务业发展迅猛,凌源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6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0.3%。滨河新区4平方公里起步区已初步建成;小城镇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功能显著提升;世行贷款项目开工建设,小北口公铁立交桥建成通车,凌河广场投入使用,供水、供热、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被评为省级卫生示范城市。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生产力促进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全面完成“双高普九”任务,在朝阳地区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省级验收,完成薄弱校改造面积近10万平方米,各级各类学校基础建设投资达3.1亿元。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图书馆、文化馆全部免费开放,图书馆、文化馆分别晋升为国家一级馆,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二级馆。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显著,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加强,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农合参保率达到95%以上。全国中医药先进市创建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计划生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人口预计达到64.969万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2‰。体育、广播电视、网络、通讯、安全、气象、档案、工会、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管理等领域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648元,年均增长8.5%。累计完成实名制就业3.7万人、劳务输出25万人次,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的规划目标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职工26005人,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推行老年人意外保险,高龄补贴政策全面实施,社会化养老健康发展。实现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待抚恤补助提标。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7948套,发放廉租、公租住房租赁补贴350万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126户,改造老旧小区42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7161户。移民康居工程665户,完成整村扶贫支持83个村,受益人口6.3万。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确保17.1万人饮水安全。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持续推进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466平方公里,完成人工造林60万亩,建成城区、三十家子污水处理厂,拆除小锅炉13座,各类污染指标持续下降,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幅提高,青龙河国家湿地公园成功获批,森林覆盖率由48%增加到51.8%,被评为省级森林城市。

——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明显。打造了园景区开发开放平台,机构人员配备到位,体制机制基本理顺。落实权力清单,精简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和办事流程。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及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实行林权改革和草原确权。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整合新闻传媒资源。“单独两孩”政策稳步实施。营改增和个转企工作进展顺利。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各项改革都有序推进。

——社会治理能力有效加强。集中开展食品、药品、成品油、农资专项整治。规范房地产和建筑业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秩序总体良好。持续推进“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力保障了消费者权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有效提升。全面排查处理信访难题,一批信访积案逐步化解,信访量总体大幅下降,成功摘掉“信访大市”帽子。深化公安信息化和执法规范化建设,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社会舆情导控、社会治安管控、各类违法犯罪打处能力大幅提高,荣获“省级平安示范市”称号。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高质量举办“重庆(凌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项目推介会”、“中国(凌源)汽车轻量化技术高峰论坛”、京津冀专业招商洽谈会等系列专业招商活动,累计引进域外亿元以上项目80个,其中引进超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中国航天科技、保利集团、香港嘉鑫控股、太平洋建设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和迁安九江集团、北京新发地等国内100强企业成功落户凌源;新增出口企业8个,外贸出口实现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完成2069万美元,外贸出口完成6000万美元,引进内资73.978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37.9%、173%、13.8%,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面临的发展环境

按照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我们准确研判、认真把握、积极应对。

从有利因素看,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兴起,为凌源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一轮东北振兴、突破辽西北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机遇;国家实施实体经济“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我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提供了重要机遇;凌源拥有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矿产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随着京沈高铁的开通,必将融入北京、沈阳两大都市经济圈,而且“五个一”工程和一批重大项目即将进入建成显效期,为我们化基础优势为发展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不利因素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体制机制制约依然存在,深化改革开放任务艰巨;城乡发展不平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任务艰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人民群众收入水平较低,贫困人口仍然较多,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社会风险和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和谐社会建设任务艰巨;少数干部还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违法乱纪等突出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升素质能力任务艰巨。

展望“十三五”,压力与动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总体看,动力大于压力,机遇大于挑战。必须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破解难题、砥砺前行,努力开创我市改革发展新局面,谱写中国梦的凌源新篇章。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全面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四个着力”、“四个驱动”、培育壮大“六个新的增长点”为根本遵循,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五个一”工程建设为支撑,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到2020年,在辽西北县域实现率先突破、走在前列,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凌源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必须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要求。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凝聚全市智慧力量,为实现凌源发展蓝图不懈奋斗。

——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坚持创新发展,让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协调发展,增强发展整体性,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凌源、生态凌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开放发展,注重内外联动,培育外经外贸竞争新优势;坚持共享发展,使全市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激活创新、改革、市场、开放“四个驱动”新动力。把创新驱动作为凌源发展的核心战略,加快构建具有凌源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让创新贯穿于发展全过程;把改革驱动作为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的关键举措,汇聚起内生自主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市场驱动作为激发活力的决定性力量,科学配置发展资源;把开放驱动作为拓宽发展空间的强力支撑,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新机制。

——必须着力培育发展壮大经济新增长点。要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培育新增长点,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培育新增长点,形成市场竞争新优势;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培育新增长点,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新业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培育新增长点,形成城乡市场新需求;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培育新增长点,形成以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在发展民营经济上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新动能。

专栏1                            名词解释◆四个着力: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发展定位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力推动“五个一”工程和项目建设。将“五个一”工程作为创新发展的载体和突破口,促进技术、政策、资金、人才、服务等各类创新要素向园景区快速集聚。到2020年,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集聚区、拉动凌源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成为省际经济协作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和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将服务业集聚区建成生产性、生活性和新兴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区域性消费中心,将三大景区建成拉动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将新市镇建成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争创省级、国家级园景区,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创新型园区。综合定位是:建设承接汽车零部件转移的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建设中国北方汽车生产基地,建设北方重要钢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东北最大的玻璃生产和石材加工基地,建设全国设施农业强市、辽宁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省际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全省重点旅游城市,创建省级、国家级平安城、文明城、卫生城、森林城、循环经济示范城。建设美丽凌源、生态凌源。

专栏2                           五个一工程建设◆指凌源经济技术开发区、凌源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凌源市渝州商贸集聚区、热水汤温泉度假区、青龙河生态旅游区、金华山风景区和三十家子新市镇。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确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突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凌源取得重大进展。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5%。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创新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推进,域外引资和外贸出口实现大幅增长,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全方位大开放格局。2020年,累计引进域外亿元以上项目175个,其中超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外贸出口额4.6亿美元(包含经济技术开发区)。

——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面完成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城镇功能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产城互动模式深入推进,滨河新区、新市镇、特色小城镇和新型农村宜居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建成区达到35平方公里、32万人口,城市饮用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5%,污水集中处理率9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5%以上,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青山、碧水、蓝天、沃土工程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加强,节能减排力度明显加大,循环经济链和低碳生活模式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53.8%以上。

——社会建设达到新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8%,国家标准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社会治理创新扎实推进,依法治市、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进一步加强,信访总量持续下降,建成辽西地区乃至全省最平安、最稳定的城市,争创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

附表1

凌源市“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名称2015年基数2020年目标累计或年均增长属性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55.8229年均8%预期性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7.5210.53年均7%预期性
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镇(%)49.555累计5.5%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0.346.5累计6.2%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39.140累计0.9%预期性
创新驱动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1.12.3累计0.5%预期性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0.140.28--预期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5065累计15%约束性
互联网普及率(%)4570累计25%预期性
民生福祉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064815905年均9.8%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2.413.5年均0.55%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0.62--预期性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1.83.28--约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095累计5%预期性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0.70.3--约束性
人均预期寿命(岁)78.0678.56--预期性
生态文明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0.20.75累计0.75约束性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66.5849.05年均-0.06%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012累计2%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市指标--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5累计1%约束性
森林增长森林覆盖率(%)51.853.8年均0.4%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390430年均2%
空气质量县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081年均3%约束性
县级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33--
劣Ⅴ类水体比例(%)00--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化学需氧量9.199.1--约束性
氨氮0.520.51--约束性
二氧化硫4.484.46--约束性
氮氧化物3.773.75--约束性

第三章   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立足凌源产业发展实际,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和高端发展,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合资合作,努力形成多点支撑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实施工业转型升级

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以开发区和产业集群建设为主要抓手,全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存量,优化增量,做大做强三大工业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动力,推动工业产业快速转型升级。

(一)加快发展工业产业集群

——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按照龙头带动、关联配套的要求,加快发展汽车装备制造业,促进汽车装备制造业升级。一是建设整车制造生产基地。依托开发区,围绕一汽凌源、凌源凌河整车、凌河农用车及新能源汽车生产、研发和销售,形成完整的整车工业制造和研发体系,建设中国北方汽车生产基地。二是建设零部件产业聚集区。围绕整车生产,发展主要零部件制造,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推动开发区汽车零部件工业地产项目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汽车车架、车桥、车箱、发动机、变速箱、曲轴、座椅、内饰件、底盘等关键零部件企业,促进零部件企业搬迁集聚到整车企业周边,形成集群效应。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推进骨干企业壮大规模,不断提质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汽车产业区域内配套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本地配套率达到60%以上。三是建设承接汽车零部件转移的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做好承接京津冀和东部沿海地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转移工作,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及配套设施,争取培育出有出口能力的汽车产品,成为面向蒙古、俄罗斯的载货汽车出口基地和零部件出口基地。四是建设汽车配套产业园。在开发区拓展汽车配件和汽车售后服务产业链,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构建汽车贸易和金融服务体系,包括汽车销售(含汽车销售4S店、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零配件销售、汽车维修、汽车装饰等,延伸汽车服务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汽车后服务产业,形成新业态。

——玻璃深加工产业集群。立足凌源非金属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培育玻璃及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围绕核心项目建设,重点开发钢化玻璃、镀膜玻璃、中空玻璃、汽车成套玻璃、ITO导电玻璃、光伏光热玻璃等具有热反射功能、低辐射功能、自洁净功能、导电功能以及复合功能的高端玻璃加工产品;推进新一代智能节能玻璃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鼓励和支持玻璃纤维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发和制造。支持中智力拓防辐射玻璃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玻璃精深加工、硅晶生产等高附加值项目,集聚更多玻璃原片及深加工企业,打造东北地区最大的高端特种玻璃之都,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玻璃生产基地。

——冶金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按照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度、构建供需链的要求,依托凌钢产业调整转型和矿产资源优势,大力整合和深度开发矿产资源,推进矿产品精深加工,开发高端及市场短缺品种,打造精品钢材基地,努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扶持冶金和装备制造企业开发金属防腐新材料、硅锰合金、矿山配件、冷轧带钢、螺纹钢、H型钢、彩钢、曲轴加工、汽车大架、汽车箱体、金属磨料等产品;提高铁精粉精深加工水平,引导铁精粉向超纯铁粉、还原铁粉、粉末冶金制品、磁性材料方向发展,尽早开发菱铁资源。加快技术和设备引进步伐,提高产品附加值,建成北方重要钢铁精深加工基地。

专栏3                      凌源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以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开发区管辖范围和内部结构,完善投资环境,在行政规划、财政体制、融资平台、基础设施等方面实施封闭运行,示范、辐射和引领其他园景区。依托汽车及零部件、冶金钢铁和新型建材等产业基础,做足配套产业项目,构建三大产业集群。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农产品加工产业。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重点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抓住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积极发展面向京津冀乃至全国及周边国家的现代农业、绿色有机农业,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集聚,形成与之分工配套、错位发展、有机一体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园区、农事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花卉、蔬菜、食用菌、玉米、小杂粮的精细加工和包装;开发冷鲜肉、肉灌制品、驴牛猪禽肉深加工产品、皮革、生物药品、保健食品等产品;发展粮油、冷干、速冻食品、脱水菜、酱油调料等精加工产品;开发果脯、杏仁产品、果蔬脆片、保健饮品、木材深加工等产品;发展农产品和食品冷链物流,引导、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贮藏加工和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到2020年,努力实现农产品加工集群化发展,把凌源建成辽宁省重要农产品加工基地,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有80%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

专栏4                    凌源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加强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建设光伏发电、国信牧业、鲜食杂粮、西诺种球、标准化蔬菜、玫瑰、食用菌、反刍饲料等项目,构建加工产业园区。

——新型建材产业。充分利用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坚持做强骨干、壮大基地、开发新品,建设非金属及装饰石材产业园,实现由原材料制造业向加工制品业转变。一是围绕松岭子、三十家子硅石,重点配套玻璃及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形成上游产业。二是围绕石灰石,重点开发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低碱水泥、特种水泥、超细粉、纳米碳酸钙和大理石等产品。实施三家子、沟门子、瓦房店、松岭子、乌兰白冶金石灰石产业基地建设工程,推进翅冀冶金溶剂石灰石和活性石灰石等项目建成达产。三是围绕四官营子、牛营子、三家子、河坎子、三十家子、大王杖子等石灰石、蛇纹石、玄武岩、花岗岩资源,重点开发大理石、花岗岩、人造石板材及制品,全力推动浙石、佳鑫石材、智力佳石材及石材产业园等石材开发项目落地开工,形成规模,实现矿产综合利用及精深加工,打造东北最大的石材加工基地。四是围绕珍珠岩、岩棉、玄武岩等其他非金属资源,重点开发珍珠岩类保温制品、硅砂及其它深加工制品、改性膨润土及工程防水材料、岩棉及玄武岩纤维制品、重系列化碳酸钙产品,以及面向化工、建材、环保等领域的工业填料、过滤剂、净化剂的沸石加工产品等。促进加工企业提高产能,不断扩大规模企业群体。

(三)重点培育新兴产业

围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重点领域,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应用,培育壮大以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以电动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地理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逐步拓展产业规模优势。

——推进精细化工产业开发。做大做强活性炭、纳米级膨润土、有机膨润土、生物肥料、油页岩等精细化工产业。推进油页岩开发,建成化工产业园区。

——开发绿色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余热发电、热电联产等新能源产业,全力推进绿色新能源发展。推广光伏发电,加快建设乌兰白、四合当、佛爷洞、小城子等光伏发电项目。推广普及使用太阳能,重点抓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全力开发风能资源,推进五家子、天盛号、大王杖子风力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热电联产项目,加紧建设2×350MW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项目;积极推广垃圾发电项目,推广发展沼气、秸秆发电、秸秆气化等生物质能源。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引导企业、民众等多方参与,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重点打造钢循环、车循环、循环型农业和新型建材四大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强化水资源、固态、气态资源循环利用。适时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努力完善绿色低碳型现代物流体系。到2020年,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资源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循环型县域经济格局,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

(四)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原则,以建设各类园景区、培育和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为重点,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蒙俄欧经贸走廊、沿海经济带等开放战略中,积极建设产业配套承接基地,拓展发展新空间。接受区域经济要素外溢,集聚更多优势产业资源,不断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建成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区,成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的前沿阵地和示范平台。

(五)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为目标,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扶持大众创业,引导万众创新,推动领导干部领衔创新,在全社会形成创新型文化。基于互联网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大力发展“创客平台、众创空间”,通过激活创业主体、拓展创业空间、放宽市场准入、加强政策支持、强化金融服务、搞好创业培训、构建服务体系等措施,打造创业环境优良、创业能人辈出、创业服务配套、社会就业充分的创新创业型示范城市,再造区域竞争新优势。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目标,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合作,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壮大“一县一业”,突出“一乡一业”,做实“一村一品”,尊重群众意愿,发挥区域优势,分类指导,网格布局,实现民俗、特色、区位、规模、品牌、高效发展的目标。一是构建小城子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核心带动区”。二是构建四官营子、四合当、三家子、沟门子、牛营子和东城、城关、宋杖子、大王杖子、三十家子两大设施农业生产集聚区和小城子、宋杖子、城关、东城、大王杖子花卉生产集聚区。三是构建刘杖子、大河北、前进、三道河子、刀尔登、杨杖子、佛爷洞、河坎子及乌兰白特色生态农业集聚区。四是构建三十家子、大河北、松岭子、沟门子、三家子、四合当、乌兰白、万元店肉牛养殖和大王杖子、宋杖子、北炉、牛营子、瓦房店、四官营子、沟门子、刀尔登生猪养殖集聚区。

——发展绿色高效设施农业。在设施农业生产集聚区,以每年6000亩的规模发展设施农业,主要以反季节黄瓜、椒类、番茄、茄子生产为主。建成10处科技示范基地,重点示范现代农业科技装备、新品种、新栽培模式,发展10个“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新建小城子、城关、宋杖子“育繁推”一体化生产示范基地。在花卉生产集聚区以每年2000亩的规模发展球根类、草花类花卉生产,建成花卉科技示范基地2处。按照建设两河经济带和一个核心区的布局,重点在青龙河流域、渗津河流域发展1万亩食用菌产业带,在小城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食用菌科研、加工、示范生产核心区,新建或规范育苗中心5处、科技示范展示中心1处。在三十家子新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在三道河子新建食用菌专业批发市场一处,升级改造蔬菜花卉专业批发市场8处。到2020年,将凌源打造成为全国设施农业示范先行区,北方重要的设施农产品生产供应和加工基地。无公害设施农产品达到100%,绿色、有机设施农产品达到40%,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达到3家,省级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达到100家。设施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标准化技术覆盖率90%以上。

——打造特色生态农业生产区。在刘杖子、大河北、前进、三道河子、刀尔登、杨杖子、佛爷洞、河坎子等南部区域乡镇和乌兰白镇,大力建设生态型、经济型特色林果、花卉、食用菌有机基地,打造特色休闲生态农业集聚区;以小城子及中南部乡镇为主,带动相关乡镇街,充分挖掘杂粮种植优势,扩大优质杂粮种植规模,建设绿色杂粮产业化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市优质杂粮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产量0.35亿斤。未来五年每年发展以干鲜果为主的经济林5万亩、经济型花卉0.5万亩、食用菌0.3万亩、中药材0.2万亩。加快乌兰白“苗木之乡”建设步伐,发展绿化苗木生产基地0.5万亩。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50万亩。

——建设畜牧示范基地。以建设全省养牛大县(市)为目标,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工程、优势产业示范工程、畜牧业标准化小区(专业村屯)示范工程、动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动物保护工程、畜产品安全工程、动物卫生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工程,着力打造畜牧产业知名品牌,积极引导禾丰、宏达牛业、宏瑞生猪屠宰、温氏集团、国信牧业等企业全力推进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以肉牛产业为主的“一县一业”特色养殖发展。到2020年,建成养殖业家庭农场及合作社300家,示范乡5个,示范村20个,无公害畜产品达到100%,绿色或有机畜产品达40%以上,打造悦牛、宏瑞两个畜产品深加工名优品牌,建成国家级养殖示范区(场)5个,省级示范区(场)30个,建成年屠宰能力1000万只肉禽屠宰场1个,生猪饲养量82万头,黄牛饲养量64.5万头,羊饲养量62.6万只,禽饲养量2670万只。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

——巩固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稳步发展,主动开拓,瞄准市场,抢抓机遇,做大做强八里堡市场、花卉交易市场、三十家子大牲畜交易市场、晟昱菜业、八旗酒业、瀚邦玫瑰、保鲜杂粮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企业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同时,发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平台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引资新上一批拉动效应强、发展前景广阔、产加销一条龙的大项目、好项目,做优凌源农业,叫响凌源品牌。

——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重点做好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积极发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积极探索会展经济,加强农产品品牌推广营销,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积极参加全国会展,打造“凌源百合”、“凌源黄瓜”、“凌源肉牛”三大区域品牌,叫响“凌馨”、“德源”、“悦牛”“喜加喜”、“第一枝花”、“溜圆”、“天性”等农产品品牌。认证一批有机、绿色产品,提升加工分级、包装冷藏水平,以绿色、安全、优质产品抢占国内外市场制高点。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进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构建产业联合体,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农民创新创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发展“互联网+农业”、直销、配送等新型业态,推动农业由产品生产向产业链、价值链生产转变,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稳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经纪人、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等流通主体,建立农产品连锁店、直营店、配送中心,开展农超对接,建立新型经营体系。到2020年,城乡经营网点达到160个,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三)健全农村服务体系

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推进农业组织化生产,创造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全面建设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整合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构建市、乡镇、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广网络销售等新型产销模式,推进农业信息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融合,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按照新建和升级改造并重的原则,打造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到2020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0%,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达到80台/百户。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按照集聚、集约、创新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建设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服务业项目,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并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量提升。到202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40%以上,新型现代经营业态数量达到35%以上。

(一)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物流发展。构建工业物流、商贸物流、涉农物流三大特色物流体系,提升信息化、现代化、集聚化水平。围绕蔬菜、花卉、大牲畜、农副产品、建材、装备制造业六大产业,有序推进开发区物流园(区)、三十家子物流园区建设进度。培育物流骨干企业,支持茂源花卉、宏钢、吉递物流等大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打造冷链物流体系,完善冷藏、低温配送、产品追溯与查验系统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加快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粮食地方储备体系,推进杂粮外销。到2020年,全市物流产业增加值、税收、增速及占服务业的比重均达到9%,基本建成与节点城市相匹配、布局科学、集聚与辐射功能彰显、信息化突出、便捷畅通、高效绿色环保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进三十家子物流产业园区成为凌源物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阵地。

——发展电子商务。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推进“互联网+凌源”模式,引进知名电商,构建电子商务产业园,形成集企业集聚、平台建设、商品贸易、物流配送、在线支付、电子认证、融资支持等多功能、多业态的电子商务园区,推动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建设网上商城。结合农村实体网点建设,鼓励支持农民上网在线交易。建立电子商务仓储物流配送基地,鼓励电子商务配套服务业的发展。到2020年,电子商务营业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10%以上,电子商务发展综合排名进入朝阳市前3位,使凌源成为区域性服务平台和外包基地。

——大力发展金融业。大力支持域内金融企业发展,全力支持农信社改制为商业银行。引进域外商业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快村镇银行建设,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拓展保险业服务功能,积极发展资产配置和融资服务,积极争取外资,培育股权投资体系,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加大对三农、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助其成长。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金融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到2020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310亿元,年均增长9.8%;贷款余额达到196亿元,年均增长9.5%。力争增设证券机构1家,上市公司2-3家,直接融资总规模达到20亿元以上。

——推进中介服务业发展。积极推动中介机构市场化改革,现有中介机构与机关事业单位全面脱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开竞标等方式,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大力发展广告业、家政业、人力资源、社区、商务会展等中介服务,积极引进资产管理、教育培训、兼并重组、财务顾问、后勤管理等企业管理服务。

——发展新兴业态。培育专业化第三方研发机构,开展知识产权、产业研究和科技动态等信息服务,积极发展会计、资产评估、信用评估、市场调研、养老等专业服务。鼓励经营性租赁,推动拍卖、典当服务业发展。加快培育环境顾问、检验检测、风险与损害评价等新兴环保服务业。促进废物回收行业规范化发展。积极谋划高铁经济,拓展西五官服务业新片区。

(二)服务业集聚区和商品市场

——推进渝州商贸集聚区建设。围绕构建一个多功能综合性服务业核心区,四条服务业发展辐射轴带,五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分区的新空间布局。坚持产城融合、区域联动、功能互补、节点支撑、规模集聚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婚庆服务、汽车后市场服务、花卉服务、社区商业服务四大新兴产业。到2020年,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最大引擎。

——热水汤温泉旅游休闲集聚区。以热水汤温泉为主线,结合红山文化、亚洲最大万亩油松林,全面推进热水汤温泉整体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形成疗养、会议、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主的集聚效应。到2020年,产值实现22亿元。

——商品市场建设。突出建设城区商贸集聚区,加快规划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打造永利广场和兴隆大家庭现代商贸集团。建设农产品批发配送中心,构建基地网、物流网、仓储网、电商网、零售网。建设和完善区域性新型大中批发市场,重点改造升级八里堡蔬菜、花卉,四官营子蔬菜等批发市场,新建食用菌批发市场,稳步推进范杖子青椒专业市场、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建设和完善。以小城子农业加工园区为依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集栽培、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示范基地。逐步建设和完善购物商场、超市、百货店、专卖店,形成多态繁荣发展,促进城乡消费的开发,建立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网络体系。

专栏5                           服务业产业项目◆综合性服务业核心区,形成集婚庆主题园、商业商贸、城市慢生活休憩、特色小吃、历史遗迹和旅游文化传播、商务服务等多功能的核心区域。◆服务业发展辐射轴带:围绕主城区,形成现代商贸、生态、服务、休闲娱乐为特色的四条集聚轴带。◆现代服务业集聚分区:一是商贸集聚分区。二是消费品物流/社区服务集聚分区。三是婚庆花卉/社区服务集聚分区。四是农产品物流/社区服务集聚分区。五是休闲娱乐/社区服务集聚分区。

(三)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围绕打造温泉游、乡村游、沟域游的“三项游”目标,按照热水汤温泉旅游产业园区、金华山景区和青龙河景区三个旅游度假区,以及青龙河生态旅游产业带和大凌河文化旅游带两个产业带的总体布局,用产业化链条式的发展理念和举措推进旅游业主体放量和提质升级,打造2—3个国家5A级景区和一批4A级景区。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对接合作,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凸显“女神故里、温泉胜地、化石宝库、北方花都”特色旅游品牌效应。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5%以上,进入全省重点旅游城市行列,打造国内知名的新兴度假旅游休闲名城。

专栏6                          旅游产业项目◆三个旅游度假区:①热水汤温泉旅游产业园区,以温泉疗养、康复、养生为主线,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②金华山景区,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③青龙河景区,以生态游、乡村游、沟域游为主线,发展全域旅游,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两个产业带:一是青龙河生态旅游产业带。发展重点是红石山生态旅游区、仙松岭景区、玄水幽谷生态旅游度假区、天呈葡萄山庄、河坎子生态休闲旅游区、青龙山景区;二是大凌河文化旅游带。

(四)健康发展房地产业

进一步规范整顿房地产和建筑业市场,合理控制开发用地供应总量,适度控制房地产业开发规模,尽量减少高层住宅建设,科学调节商品住房预售许可发放,确保房地产和建筑业市场健康发展。通过对存量商品住房的摸底调查,制定加快商品住房去库存的工作方案,结合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将适合的存量商品住房纳入安置房房源。

(五)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构建道路运输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运输体系。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建立多层次、差别化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2020年,全市客货运输线路达到96条,客运量达到76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7223万人/公里;货运量达到1337万吨,货运周转量178185万吨/公里。

(六)稳步发展健康养老业

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开发养老项目,积极扶持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和中小型养老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大力拓展养老服务领域,鼓励生活照料、康复服务、家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推进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之家、互助养老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推动养老服务与餐饮、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互动发展。重点推进针对京津冀地区,特别是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的养老、疗养、医疗、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业,将我市打造成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养老医疗产业承接地。

第四章   加快城乡建设步伐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滨河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市镇、特色小城镇和新型农民宜居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农业人口市民化,实现产城深度融合,初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着力提升城市功能

围绕城市提质扩容发展目标,以加强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以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城市为重点,集中规划和建设一批城市排水、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垃圾处理、公共管网及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批公园绿地、街旁绿地、道路绿地及停车场,规划建设城市广场5处。坚持规划先行和市场化运作,加速棚户区、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5%以上。

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注重乡镇街发展。引导园景区周边乡镇街主动接受园景区的辐射带动,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实现与园景区的优势互补、互利共享;支持乡镇街按照差异化方向发展,突出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开发等方式,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主导产业,壮大镇域经济和村级集体经济。

三、加快新区建设步伐

完成滨河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编制供水、供气、供电、交通、通讯、防洪、绿化、人防等专项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操作,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快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和房地产项目,重点做好物流大路、河东大街、繁荣路、文艺路、物流大桥、文艺大桥、希望大桥、滨河东路、供水管网、排污中水干管、供热管网、物流园、欧雅国际、盛世园项目、东湖花园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新区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住档次。到2020年,新区新开工面积200万平方米,总投资完成80亿元。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

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为重点,努力实现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经济高效的功能型、规模型、密集型的新型小城镇。按照产业布局,产城融合原则,扎实做好三十家子新市镇试点建设,同时在我市东部、南部和北部再建设3—5个新市镇,打造多点支撑的板块经济格局。坚持突出特色,结合资源、区位和产业特点,培育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继续完善规划体系,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加强环境设施和城镇配套建设,到2020年完成全市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建设规划调整和补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小城镇新增各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0个;新建垃圾填埋场17个;新建畜禽粪便处理设施440个。全部完成镇区给水网络体系建设;完成主干道排水工程设施建设。

专栏7                    新市镇、重点镇及特色镇建设◆三十家子新市镇建设:坚持产城融合、两区同建。主攻物流、商贸城、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创客中心、杂粮市场、大牲畜交易、果菜交易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养老、职教、医疗、影院、体育馆、图书馆、客运站、移民搬迁、旅游等社会事业工程。◆重点镇及特色镇建设: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新型城镇化要求,重点推进宋杖子镇、杨杖子镇、小城子镇、万元店镇、刀尔登镇、沟门子镇、大河北镇、四官营子镇。

五、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推进农村道路、桥梁、水系、电力等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公益性项目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各类村级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全面实现乡村一体化目标。到2020年,建成5个省级生态乡镇,30个省级生态村,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全部达到规定的宜居乡村建设标准。

第五章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提升发展承载能力

围绕现代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统筹协调,全力推进,努力构建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一、构建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机场建设。抢抓国家促进民航业发展、推进通用机场建设机遇,积极谋划凌源通用机场建设,对接周边机场,打造飞行员训练培训基地,逐步拓展通用航空作业、抢险救灾和休闲旅游等功能。

——铁路建设。抢抓新一轮铁路建设机遇,积极对接京沈高铁建设,推进朝阳市京沈客专出入口与凌源市连接线工程。完成凌源市锦承铁路K246+015凌北道口平改立项目、锦承铁路K295+936三十家子(南街)道口平改立项目、锦承铁路K271+224徐家烧锅(双庙子)道口平改立项目(上跨)等项目,提高铁路交通客货运输能力。

——公路建设。加大高速和国省市干线公路网建设力度,建设改造公路总里程600公里。积极争取凌绥、凌青高速项目。重点抓好101线改移及京沈线、北环路、凌源绕城外环路、老宽线、南老线等骨干公路改扩建;围绕新区、园景区、重点镇建设,合理安排交通布局,建设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强化区域及城乡间公交联系,加强道路班线客运和城市公交资源整合,推进短途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积极推进城市公交向郊区、新城区发展,加大公交场站建设力度。同步发展城市地下停车场和立体停车场。到2020年,干线公路将全部达到GBM公路标准。市区万人拥有公交车辆量15标台、出租车50台,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出租车比例达100%。

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强民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应急供水工程、新城供水工程建设。加快城市供水排水及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设。启动刘家湾水库建设项目及菩萨庙水库增容改造,积极争取“东水西调”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应急抗旱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加强重点乡镇供水和集中连片供水,推进已建工程配套改造、升级联网及供水水质安全建设。到2020年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1.3%。

——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刀尔登水闸、西五官水闸、东道水闸、十二官水闸、虎头石水闸、哈巴气水闸、五道河子水闸共7座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提高节水灌溉工程。继续推进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和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程建设。

——以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强生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大凌河、青龙河等河流生态建设,开展河道清淤、生态修复。加强以基本农田、陡坡地、自然保护区、河堤岸、矿山、林地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

——以提升防洪减灾能力为重点,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大凌河西支、渗津河青龙河干流重点河段综合整治,注重受损河道功能修复与整治,建立现代化的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河道防洪泄洪能力。注重山洪沟治理及河道清淤疏浚,增加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站点监测密度,建设现代化的防汛物资储备库。争取“海绵城市”试点,推动PPP模式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城市防洪标准全面达到50年一遇。

三、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电力供应。以不断优化网架结构、改善现有设备状况、增加科技投入为重点,将凌源电网初步建成网架结构基本满足智能化要求的电网,使凌源电网的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和防灾抗灾能力在网架结构的层面得到保障。在城区内,规划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新建停车场配备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充电设施位置。新建开发区、三十家子、大河北、康杖子等66KV输变电工程,榆州220KV输变电工程。进一步提升变电站建设水平,100%的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适时成立集控站,35KV及以上线路、10KV线路、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合格率均达到100%,10KV线路实现环网供电的比例达到30%。

——农村能源建设。逐步调整农村能源利用结构,拓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途径,积极推广农村能源新技术、新产品。稳步发展农村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污水净化工程,促进农村能源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燃气建设。加快燃气输气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推进主干线燃气管网延伸,提高管网覆盖率和输气能力。实施锦朝燃气入凌工程,新建燃气门站、汽车加气站、城区铺设供气管网等项目,推进燃气管网向城区、开发区及重点乡镇延伸。

四、提高信息化水平

强化规划、组织、协调和指导,推进通讯网、广电网和互联网发展,实现“三网融合”,形成覆盖全市的数字式、交互式、多功能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实现“互联网+”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区、开发区和重点乡镇的无线宽带覆盖;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讯网络;扎实推进物联网应用;加快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成覆盖城乡的高速宽带公众信息传输网络;推进城镇统一信息空间建设,面向城镇未来发展需求,建立覆盖全市、统一集中的空间、人口、自然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宏观经济基础信息资源库和资源管理中心。

第六章   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大幅度削减,环境质量有一定改善,全市主要行业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得到控制、下降和减弱,基本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环境的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凌源、生态凌源。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强化企业节能监管,降低企业能源消耗强度。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减少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支持新能源汽车、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绿色建筑推广发展。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应用,提升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严格执行民用建筑的节能强制标准,推广节能建筑和建筑节能材料。加快推进绿色市政建设,创造低碳出行条件。

——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实施青山工程,推进生态功能示范区、矿山生态恢复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强化草原沙化治理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造林绿化和“两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加大矿山植被恢复和地质环境整治力度,加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严重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监管。大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整治和矿区土地复垦工程,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相协调,使重点矿区的地质环境有明显改善,矿山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效果。完成全市工矿废弃地的植被覆盖。以小流域为单元,积极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综合整治水土流失。推进城镇乡村低效用地综合整治,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建立科研机构,完善科研设施,加强水文水质和物种监测,保护生物多样性。城乡集中水源地水质100%达标,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

专栏8                   大凌河、青龙河流域项目建设◆大凌河、青龙河流域内垃圾、污水处理及综合整治。重点推进凌河、青龙河沿岸垃圾集中处理,确保两河水质稳定达标。◆加强青龙河流域自然保护区保护,保护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利用区域生态建设的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经济体系与民生工程。◆实施大凌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提高生态效应水平。◆结合滦河治理工程,实施青龙河湿地恢复保护建设,推进配套项目建设。

——实施“绿色”工程。依托国家退耕还林、三北造林等重点工程,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覆盖度,加强和完善经济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及林地经济三大基地建设。对宜林荒山实施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推进辽西生态屏障区建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创造和谐生态环境。到2020年,完成人工造林25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15万亩,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53.8%。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探索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制度,建立依法淘汰落后产能的体制机制。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和规定,强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分区、分类治理。实施碧水工程,加快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不断改善水质,确保饮用水安全;深化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加快污水管网改造、雨污分流改造;实施蓝天工程,推进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有效治理雾霾天气。大力推进钢铁、水泥、玻璃、电力行业脱硝脱硫等污染减排工程,持续改善大气环境;实施沃土行动,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提升耕地土壤基础地力。

二、节约资源、优化配置

——集约节约土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用地制度,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基本农田连片保护区,保证占补平衡。推进现有农村居民点、独立产业用地资源整合,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土地储备制度。加大一级开发力度,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用地逐步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

——节约水资源。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推进中水回用工程,加快高水耗企业的节水改造。推广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调配和使用水资源。

——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切实执行矿山企业“三率”考核指标,提高伴生矿产、尾矿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低品位和难选矿石的开发利用。加强矿山企业综合利用水平的监督管理,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到2020年,低品位和难选铁矿石开采回收率分别达到85%和95%以上,采矿贫化率分别低于10%和5%以下,选矿回收率达到88%以上;金矿的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达到43%以上,矿山尾矿、废石、废水综合利用率均达到35%以上。

三、加大环境污染防治 

——严格环境准入。严格把关规划布局和项目准入,加强对工业集中区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加大环保投入。优先引进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污染少、资源能源消耗少的项目,鼓励发展生态工业。加强园景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景区环保监管力度,严格执行规划环评工作。 

——水污染防治。在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和环境敏感区,禁止新建、扩建有污染的项目,建设园景区污水处理设施。 

——固体废弃物处理。规范生活垃圾处理,逐步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建成医疗废物安全处置中心。 

——农村污染治理。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的污染问题,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完成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的环境监管。

第七章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 努力提高民生水平

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扎实开展民生实事,增进人民福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就业水平,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扶贫帮困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真正做到发展成果与民共享。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支持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打造全国教育强县。重点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全面加强薄弱校改造工程建设,大力提高教学仪器装备水平。

专栏9                           教育建设项目◆异地新建第一高中教学楼及辅助用房;改扩建第二高中和实验高中,撤并第三高中,第四初中改为职教中心实训基地。◆义务教育薄弱校改造项目:实施项目167个,新建校舍面积22万平方米,建设体育场面积63万平方米。农村初中全部实现校舍楼房化,小学彻底消除C、D级险房。城区新建(增)两所小学。第一初中翻建,第四初中迁至第三高中。西五官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城乡幼儿园建设项目:城区新建(增)2所独立幼儿园。◆完成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各学校信息化建设和相关学校体育场馆建设等项目。

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支撑,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支持现有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合作、自主创新等途径实现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吸纳转化科技成果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快公共技术、专业技术、科技创新孵化等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在凌源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科普事业,逐步提高市民素质。积极开展创业创新培训,加快引才引智步伐,培育创新人才队伍,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2.3%以上,科技贡献率达65%以上。依托园(景)区,搭建产业公共技术平台;依托骨干企业,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依托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技术转移、技术交易、科技信息、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

三、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实施“文化兴市”战略,推进“文化五大工程”建设。优化提升市、乡镇街、村(社区)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全面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创新文艺管理机制,扶持和鼓励原创性文艺作品创作与生产,引导和推进影视剧、微电影在我市拍摄。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内容丰富的文化市场体系。培育和引进一批高素质文化专业人才。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广泛深入普及群众体育,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健全体育基层组织,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专栏10                      文化、体育建设项目◆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馆及力量训练、健身训练馆等。◆体育馆、游泳馆建设项目,内设5000观众座位。◆凌源大剧院建设项目。◆博物馆、规划馆建设项目。◆新区皮影、动漫基地建设项目。◆化石城、牛河梁红山古陶产业园建设项目。

四、推动健康凌源发展

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人才引进与培训,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推进医疗与养老合作,探索医养结合模式,鼓励社会资本筹建专科医院和医养结合型医院。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卫生管理数字化、医疗服务智能化、健康档案网络化,积极推进就医“一卡通”。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建设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构建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2018年前,完成全国食品安全放心县建设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到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67万以内,出生率控制在7.49‰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8‰以下,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3%以上,户籍出生人口性别比得到合理控制。全市农村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99%。

专栏11                           卫生建设项目◆卫生服务综合楼、中心医院改扩建、中医院门诊综合楼、第二人民医院、康宁医院(精神卫生疾病防治中心)、新市镇医院、地方病防治所、健康教育所、结核病防治所(院)、社区服务中心、医疗保健康复中心等项目建设。◆乡镇卫生院、乡镇村所及周转宿舍建设项目。

五、不断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构建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做好岗位咨询、职业培训、信息发布、职业介绍等服务,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建立社会化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加强劳动仲裁和劳动执法。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实现一人就业。重点做好大学生就业、退伍军人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农民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资源市场,构建劳务输出基地网络和创业就业服务网络。到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增劳务输出18万人次;新增普惠制就业培训1万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到2020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905元,年均增长率约9.8%。

六、全面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覆盖面。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的有效对接。健全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边缘户救助、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以城乡医疗、助学、住房、取暖和法律援助等为主的各项专门救助制度,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发展。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推进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与创新,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供给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完善民生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市场供应和价格监管。到2020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体职工和适龄城乡居民,参保率达90%以上,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本覆盖所有法定群体。

七、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把脱贫攻坚摆在改善民生的首要位置,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大力实施三年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坚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分类分批推进,深入落实中央提出的“五个一批”脱贫措施,全面落实“书记签状、领导联系、部门帮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措施,量化指标,强化考评,严格问责,确保到2018年,如期实现贫困县摘帽,实现79个贫困村和3.2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确保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人口整体稳定脱贫,与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八、全力做好妇女儿童及其他社会事业

依法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提高儿童工作社会化服务水平。支持慈善事业发展,让慈善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建立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推进残疾人就业安置。优化档案馆藏结构,推动民生档案征集,推进档案数字化,争创国家示范数字档案馆。到2020年,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80%以上,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65%,妇女占从业人员比例保持在40%以上。

专栏12                    民政建设项目◆沟门子敬老院养员楼建设项目。◆老年公寓建设项目,新增床位500张。◆中心敬老院建设项目,新增床位560张。◆光荣院、避难所、养护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公益性公墓及民营养老建设项目。

第八章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着力构建和谐凌源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稳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市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完善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等工作机制。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开展宪法日活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权力阳光运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参政议政作用,密切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巩固和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矫正帮教工作,建立矫正帮教基地。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发挥社团、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健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机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推行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模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积极构建依法依规、操作性强的维护群众利益制度体系,引导和支持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联动工作体系,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改革信访工作机制,全面推行阳光信访、法治信访,着力减少信访总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改善缓解劳动关系、医患关系。加强城乡和校园警务工作,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严厉打击邪教组织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双拥”工作,积极支持军队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做好民族宗教和对台工作,实现多民族和谐发展。

三、保障公共安全社会安全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工作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精准化水平。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预防预警调控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积极应对各种网上舆情,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社区矫正人员管理,确保全市治安形势平稳可控。严格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制,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和乡镇(街)食品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食品安全协管员经费补贴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切实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保障人民饮食用药安全。强化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预警能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和灾害防御水平。实行重大工程项目安全评价制度。

四、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名城。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党员干部和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传统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等特色活动,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弘扬新风正气,塑造城市文明品牌。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让群众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引导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文化人才培养,激发全民文化创造力,打造文化精品,培育凌源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软实力。

第九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实现“十三五”凌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需要完善的多元因素做保障,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全力拼搏,才能确保各项规划指标如期实现。

一、 强化组织实施

推进“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一是增强党领导改革振兴发展的能力。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科学谋划发展蓝图,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专项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支撑,统筹协调规划实施,保障“十三五”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稳定性。二是强化规划落实。政府及其部门要创新规划实施思路,广泛宣传规划,落实责任,把规划同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建设计划等紧密结合,使规划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三是实施规划评估。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中期评估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提出修编、调整意见。四是加强规划监督。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对规划实施的审议、监督机制,定期将规划执行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深化政务公开,加强信息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五是提高规划约束力。积极做好约束性指标的分解落实,明确责任,克服重规划编制、轻规划实施的倾向,保证规划的严肃性,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

二、创新体制机制

以改革统领发展全局,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坚决破除思想禁锢和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发展内生动力,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一是加快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严格落实权力清单制度,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精简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和办事流程。加大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力度,确保彻底放权、一步到位。二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度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重点推进园景区体制机制再创新,真正实现高度授权、封闭运行。鼓励企业改变传统家族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三是加强医药卫生、投融资、地方税费、政府购买服务、市场监管、司法、审计等方面改革。

三、加强对外开放

围绕产业和空间的比较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等国家开发战略,把京津冀作为凌源对外开放的主攻方向,深化实施专业招商和定向招商,加强与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引进世界500强、中国100强企业投资落户。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创新对外贸易方式,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外贸商业模式创新,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加强农业国际合作,提升外贸出口水平。

四、加强政策保障

严格以规划为依据,综合运用土地、财税、金融、环保、价格等政策,制定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综合经济政策,调节经济发展方向和进程。围绕规划实施,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重大改革,使规划与政策措施形成合力。建立定期督查制度,及时兑现落实各项政策,为“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五、突出项目保证

以规划引领项目,做好项目储备、包装、培育、实施工作,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准备,组织实施好一批立市大项目,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完善项目储备库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明确项目主体。建立重大项目目标责任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项目发展基金。根据“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点,统筹安排项目工程进度。加强对重大重点项目审核监督,规范建设资金使用。建立健全项目风险评估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六、保障要素供给   

——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完善政府、项目、企业和民间融资平台建设,多元化开辟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类资金和金融贷款的资金支持。做实做大投融资管理公司,创新融资模式,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保险、股份制银行、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功能。

——土地保障。充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在完成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前提下,平衡协调各部门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全面推进土地整理,大力实施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项目,开展土地复垦,适度开发宜农后备土地资源,保障补充耕地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水务保障。研究凌源水资源承载能力,创新水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市用水环境,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形成蓄水、取水、输水、水分配、水的高效利用和排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的完整社会用水循环,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人才保障。着力培养和引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农村、社会管理等六类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快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技师等的培养,培育自有人力资本优势。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创业扶持计划,鼓励大学生和留学回国人员来凌自主创业;加快与科研院校、产学研基地、培训中心等的合作,为凌源提供多层次的人才技术支撑。

——环境保障。优化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节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积极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优化软环境。解决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等行为,营造“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政务环境;优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社会化服务向基层、向农村延伸,形成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新格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与经济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