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市城市总体规划
发布日期:2011-01-04 信息来源:凌源市
浏览:


《凌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于2011年1月4日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批准文号:辽政[2011]6号。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办发[2021]12号)、《辽宁省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辽政公领发[2021]1号)和《朝阳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朝阳市2021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朝政公领发[2021]1号)要求,对《凌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予以公示。

 

第一部分 总则

(一)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9年~2030年。

(二)规划范围

凌源市行政区划总用地3278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424平方公里,城区所有城市建设用地划期末建设用地50平方公里。

 

第二部分 城市发展目标与定位

(一)市域总体目标

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升城市品味,增强区域竞争力,增强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扩大服务能力,努力把凌源建成能够支撑全市发展的现代化中心区,能够参与辽西城市群分工的经济节点,建设成具有独特自然风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现代化气息、代表新兴工业城市形象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繁荣、和谐、宜居、魅力的凌源。

(二)市域战略定位

打造“凌源花卉”品牌,建设“北方花都”

弘扬“红山文化”,营造人文旅游城市

开辟都市区“后花园”,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丰富京沈“菜篮子”,区域产业互补发展

辽西枢纽门户,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依托产业基础,集聚辽宁产业新城

 

第三部分 城市的性质和职能

(一)城市的性质

凌源市是新型工业城市、现代商贸城市和文化旅游城市。

(二)城市的职能

1.中心地职能进一步强化

凌源市交通条件的改善,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功能将由满足自身的需求为主向市域及广区域发展。

2.生态宜居的职能

优良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凌源市重要的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大力推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和完善,保护和逐步改善城区现状水面及环境质量,成为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目标的重要手段。

3.参与区域分工,构建综合战略产业体系

凌源市要积极参与辽西城市群区域产业分工,积极发展以汽车零配件产业为主导,以冶金铸造、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业等产业为支柱的综合产业体系。

4.凸显城市文化特质的旅游城市

借助文化载体,打造文化品牌。为推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实施文化事业工程,扩展文化产业集群。

 

第四部分 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主城区人口38万人。

(二)建设用地规模

主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9.87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方米。

 

第五部分 产业发展

(一)产业发展战略

1. 国际化战略

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资源和管理理念,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2. 生态化战略

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各类生态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园区,形成以原料衔接为纽带的产业链。

3. 集群化战略

集群是产业空间布局的有效形式,也是工艺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进一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正是突破辽西北的关键环节。

4. 低碳化战略

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效益、低物耗、低能耗、低水耗、低污染的低碳型经济模式。

(二)产业发展方向

1. 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突出汽车改装及零部件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实现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2. 巩固冶金铸造业、强化新型建材业、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加强其对经济的支撑作用;

3. 扶持培育大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潜力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六部分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规模等级结构

本次规划确定了市域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城镇3个层次的城镇等级结构。

(二)职能结构规划

规划期末,凌源市域呈现特色鲜明的城镇职能体系层次,即以中心镇为枢纽,以一般城镇为发展支点,呈现市域中心城区——中心镇(经济区核心)——一般城镇(经济区次中心)各级不同类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职能结构。

(三)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凌源市域形成“一主三副,钻石结构”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主即凌源市中心城区发展组团,三副指的是西部经济区发展核心三十家子镇,东部经济区发展核心四合当镇,南部经济区发展核心杨杖子镇及刀尔登镇。

 

第七部分 城市空间布局

(一)城市空间组织

主城区:在现状城市建成区的基础上拓边展沿,发展成为城市主城区。规划主城区为“双核五分区”结构:河西老城区核心区、河东新城区核心区,五个分区分别是河西分区(老城区)、河东分区、凌北分区、八间房分区、大河南分区(凌河)等。

(二)主城区用地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主城区以“南北生长”为主,同时向东拓展。

(三)主城区用地功能分区

采用“双核五分区”结构,形成河西分区(老城区)、河东分区、凌北分区和八间房分区、大河南分区。

第八部分 综合交通与物流

(一)交通发展原则

⒈ 结合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调整,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开放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协调区域快速交通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元化交通运行系统,进行“交通源”与“交通流”的综合治理,强化“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

⒉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在交通资源供给和配置中的关系,制定和颁布必要的规章和标准,理顺建设中的各种关系,为社会各界提供开放和公平的环境,切实引导和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道路交通体系建设。

(二)交通发展目标

建立区域物流中心、城际快速公路、“五横四纵一环”高效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逐步实现道路交叉口信号的“绿波”管理;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原则,建立城际快速客运交通,完善城市和近郊区公共客运交通体系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强化静态交通系统建设,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

 

第九部分 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

(一)绿化建设目标

至2030年,建成功能完备的山区、城镇边缘环城绿化隔离地区两道绿色生态屏障。山区森林覆盖率95%;中心城区,卫星城绿地率40%,旧城更新改造区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45%~5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4平方米。

(二)城区绿化建设

整个城区处在以北山郊野公园为核心,为城区外围半环状生态绿化山体包围的元宝形大地绿化基底之中。城区沿大凌河呈条带状分布,城区内大凌河水系及其沿线绿带形成了树枝状城区绿地系统的基底,树枝状的水网绿脉同时也是城市分区组团式结构,模块化生长的天然风隔带。

城区绿地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圈、二带、三契、五核、六廊、九轴。

(三)城市水系

凌源市中心城区水系由大凌河的两条支流,即热水汤河、大凌河西支和单家沟、建昌沟、河汤沟等构成。由于凌源市地处干旱地区,规划以截留地表水为主,改善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