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人大七届三次会议《关于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第3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0-12-09 信息来源:凌源市
浏览:

温鹏、张建东等14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自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经过市、乡镇、村三级的积极努力,我市农村整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多年存积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结合垃圾分类工作,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和宣传力度,做好宣传,强化政策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工具和渠道,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养成文明习惯,通过政策激励等方式,逐渐使广大群众自愿参与到环境整治行动中来。

2、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现已申报《城镇垃圾收运系统项目》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分别争取资金8496万元和7296万元,新建日处理生活垃圾100吨中转站3座、8吨移动式垃圾中转站16个、18吨钩臂转运车8台、1.5吨小型垃圾装运248台、垃圾分类收集箱441000个。项目完成后我市每乡镇都会有中转站,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基本完善。达到“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标准。另外针对我市近10万设施农业大棚秧蔓垃圾积极探索农业资源化利用项目,现正在论证阶段,项目建成后我市农业生产垃圾和畜禽粪便垃圾都会达到有效处理,并且会生产出生物有机肥,变废为宝。通过统一管理运营,可把此类项目利润用于补贴环境整治资金。

3、构建四个体系:一是规划体系,村庄整治,规划先行。结合村庄实际,坚持“多规合一、实用可行、因村制宜”原则,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科学指导整治工作。二是标准体系,完善全市统一整治标准,建立示范村整治标准,构建整治标准体系,推进整治工作标准化。三是组织体系,建立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整治领导小组,成立项目工程、监督管理、宣传发动、综合保障四个工作推进组,下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办公室。四是工作体系,建立市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乡镇主推、村民主体、社会参与、多元共治的工作体系,确保完成规划编制、清洁行动、垃圾分类、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四化提升、畜禽粪污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七大重点整治任务。

4、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三分建,七分管,是不断探索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是一项极易反弹的工作,更是一项不容反弹的工作。实现长效管理,势在必行。建立政府主导、村民主体、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有效发挥全社会的能动作用。一是教育管理。完善了村规民约和“门前三包”制度。明确村民维护公共环境责任,提高农村文明健康意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组织作用,鼓励群众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摒弃乱扔、乱吐、乱贴等不文明行为。提高群众文明卫生意识,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村民内在自觉要求。二是奖励激励。坚持用长效机制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奖惩办法,实行先进重奖,末位问责,激发赶超热情;评选文明乡村、最美家庭和文明个人,积极开展垃圾分类。三是齐抓共管。实行多级联动,各方共管。首先,合理确定政府职能部门职责,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同时,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确保垃圾处理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其次,明确村集体和村民整治、保持村庄环境义务,建立公共环境保洁机制,建立群众参与,群众管理的体系,形成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考评办法的长效机制。四是探索环境保洁公司化运营。垃圾清扫、收集、运转、处理统一管理,做到人员、任务、报酬统一化,保障垃圾处理全程控制。

通过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我市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会不断完善。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营造讲文明、讲卫生、爱家乡的良好社会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下,我市农村环境会得到逐步改善,大美凌源,美丽乡村一定会实现。

 

                                   凌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信息来源:凌源市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