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12月7日在凌源市
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于仁礼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齐心协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认真落实巡视反馈意见,坚决做实经济数据。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1.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1.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2159元, 按照可比口径,分别比2012年增长40%、21.5%、54%、25%、39%。凌钢高温超高压发电项目投产运行,年纳税超过5000万元。翅翼矿业一期工程达产、二期工程一号回转窑投入生产,年实现税收2700万元。经济开发区晋升省级开发区。一汽凌源稳步发展,航天凌河落地开工,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迅速,连续两年在朝阳市排名第一位。设施农业稳步发展,产品产量和规模稳居东北首位。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入全省前列,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发展以干鲜果为主的经济林5万亩、林下经济5万亩。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通过省初审。围绕优化服务业结构,以大什字商业核心区为牵动,促进了城区购物、餐饮、金融、电商等多种业态的茁壮成长。成功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并顺利通过绩效评价,电商产业园运行良好,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实现全覆盖。热水汤、青龙河、大裂山等景区建设稳步推进,全域旅游总体框架基本形成。
(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围绕“五个一工程”开发开放平台、产业链和资源优势开展招商,中国航天、中国建材、上海飞和、北控、中广核、九江、中智力拓等一批大国企、大民企落户凌源,总投资额近70亿元。存量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利浩管业公司走科技发展新路,同中科院和天津大学合作,积极引进石墨烯新材料专利技术,企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税收逐年增长,今年可实现税收2000余万元。和盛矿业公司实施转型发展,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发展现代工业物流。农业项目成果丰硕。西诺花卉、东远科技、禾丰牧业、君晓农业科技、盛世繁花、宏瑞生猪屠宰等一批农资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投产达产,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23亿元。服务业项目进展良好。热水汤女神宫项目进展顺利。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正加紧建设。锦州银行落户凌源,农信社改制顺利推进。
(三)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深入实施“五个一工程”建设,并实现联动发展。重新调整了五个园景区规划布局,实现了园景区路网、管网互连互通,建立了统一招商、审批平台,集聚、叠加和互补效应充分显现。推进园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选人用人办法和分配制度,深入实施“多规合一”,园景区已经成为凌源经济发展的引擎。强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审批局,32个部门172项审批事项一次划入,实现了“一个大厅受理,一枚公章审批”,审批效率明显提高。圆满完成了国有林场、营改增、公车、土地确权颁证等改革工作。认真落实《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切实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整治破坏营商环境行为,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铁西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完成项目包装58个,其中4个项目纳入创建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示范工程。
(四)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利用棚改资金拆除实验小学后身及凌云寺、清真寺周边棚户区,修建市民休闲健身广场。利用世行贷款资金启动滨河东路北段道路及地下管网工程。完成了小北口公铁立交桥、迎宾路、迎宾桥、希望桥、绥三线绿色公路建设及南大桥拓宽改造,北城市环路、南城市环路、凌北公铁立交桥、南出口改造等工程全面启动。加大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力度,公园、市府路改造完成,天元广场投入使用。三十家子、刘杖子、万元店被列入省级特色镇培育名单。四官营子镇小窝铺村被评为中国环境整治示范村。杨杖子镇完成“三供一业”楼房改造6万平方米。主动接受、密切配合中央环保督察,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累计投入3.8亿元用于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工程,成功纳入京津冀生态恢复协同圈。取缔市区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露天烧烤、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深入开展工地施工扬尘、秸秆禁烧等环境整治活动,城乡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城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和设备设施升级改造完成,污水实现集中收集处理,达标排放。实现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以及周边地区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常态化。域内各条河流全部实现河长制管理。投资2亿元完成两河流域河道综合治理150公里,辖区地表水水质优良,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完成水土流失防治78.5万亩、草原沙化治理68万亩、造林绿化5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8%。严格落实农业“三减”行动计划,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控制。
(五)民生保障扎实推进。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抓实“菜花畜果”四大主导产业脱贫项目,重点推进“光伏全覆盖”、“黄牛入万户”、“共营奔小康”三大工程,实施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吸纳务工+土地入股分红+金融撬动分红”等多重叠加方式增收,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认真贯彻《凌源市健康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实现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能享受健康扶贫政策优惠保障。各行业部门整合专项资金,精准发力,为贫困村修建村级道路478公里、文化广场7.9万平方米,建设安全饮水工程107处、标准化村卫生室75个,贫困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共实现26452名贫困人口、60个贫困村脱贫销号。城镇就业新增7800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2.93万人。完成全民参保登记工作,法定范围内企业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98.5%以上。城乡低保保障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逐年提高。殡仪馆改扩建、凤园城市公益性公墓等民生项目投入使用。修建公路1141公里,完成棚改征收8054户,建设保障性住房461套,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36万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3229户、移民搬迁471户。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投入资金近10亿元用于校舍及附属设施建设,办学环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其中投资2.6亿元、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凌源中学异址新建项目基本完工。强力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高考成绩连续5年位列朝阳各县市之首,在朝阳市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验收。深化医疗卫生事业综合改革,2家县医院、22家乡镇卫生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全面开展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村第一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城乡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图书馆、文化馆晋升为国家一级馆并免费开放,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实现全覆盖。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人民体育场、175个农民健身工程投入使用。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科技创新“五大工程”全面推进。社会治安总体形势平稳,防控体系逐步健全。高度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不断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信访总量大幅下降,越级访、缠访、闹访等行为逐年减少,信访秩序进一步好转。省安全生产巡查组反馈问题得到全面整改,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顺利完成“六五”普法工作。
(七)政府自身建设明显加强。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严格落实依法行政。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切实提高决策效率和水平。努力建设诚信务实政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积极化解各类矛盾,依法公平解决群众长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严厉整治房地产开发项目违法违规行为,从源头上解决了购房户不能办理房照及超期回迁等问题。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建议615件。努力建设高效廉洁政府。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干部作风建设切实得到加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积极践行服务宗旨。严肃查处腐败案件,有效震慑了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堵塞制度漏洞,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此外,审计、统计、档案、物价、史志、人防、气象、地震、机关事务管理、外事侨务、双拥共建、民族宗教、残疾人 、妇女儿童和关心下一代等事业也都取得了新进展。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凌源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步伐更加坚实,发展成果更加明显,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历届领导班子和全市人民扎实苦干、厚积薄发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市各族人民,向关心支持凌源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向情系凌源、支持凌源的各驻凌单位、驻凌部队和武警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发展实践,我们清醒地知道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GDP、一产规模与深加工能力、二产规模效益与财税支撑、三产支撑与二产发展等不匹配问题明显;要素破解力度不够,园景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较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压力巨大;城市管理和发展中积存的矛盾突出,解决难度大;干部思想解放程度、改革创新精神、政策水平等方面同加速凌源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营商环境还不优,少数部门和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依然存在,行政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工作部署
未来五年,是凌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坚定不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培育壮大“六个新的增长点”为根本遵循,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个一工程”建设、脱贫攻坚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诚信、开放、活力、大美、幸福凌源。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不拖全省后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辽西北县域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要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以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为着力点,在做大经济总量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三次产业比由目前的29:24:47调整到20:35:45。
按照提质、扩量、增效的要求,做优一产,使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5%左右。每年新增设施农业7500亩,建成10处科技示范基地,将凌源打造成全国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先行区,设施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园区平台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上一批拉动效应强、发展前景广阔、产加销一条龙的大项目、好项目,实现深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
按照做大二产的要求,全力发展工业经济,必保规上工业企业年均增长9%。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利用省政府突破辽西北三年行动计划利好政策,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多规合一”,为项目落地实施创造条件。全力抓好汽车整车生产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实现产值500亿元。全力抓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推进辽宁(凌源)阀门生产基地建设,引进企业200家以上,产值突破100亿元。围绕关联产业和产业转移趋势,在严格环保要求前提下,引进其它装备制造项目。全力支持石墨烯、玻璃纤维等新型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孵化、引进企业50家以上,实现产值80亿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资源全部实现就地加工,对污染环境、不能实现深加工的企业,要依法有序退出市场。帮助传统企业破解发展瓶颈,利用存量资源吸引资金、技术,实现内涵扩大再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服务凌源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做精三产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成区域性服务业强市。帮助兴隆大家庭、永利广场、国贸大厦等商业综合体发挥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生产物流、生活物流及农产品冷链物流,把凌源建成区域性购物中心、商品集散地、中转站。抓住高铁开通有利契机,利用温泉资源、青龙河流域独特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推动凌源的温泉康养产品、生态文化旅游产品走进北京。大力发展金融业,引进域外商业银行,鼓励设立证券交易机构和保险服务机构。鼓励传统服务业做大做强,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吸纳更多人就业。
(二)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关键突破,从改革切入促进开放,将凌源建成全省县域最具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凌源经济发展,持续增加人民收入,关键在于深入落实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可信赖的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改革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互联网+”发展,加快传统零售模式向现代零售模式转变。办好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鼓励支持更多的人通过创新赢得市场,通过创业改善生活。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工业和建筑业发展。用科技武装工业企业,支持鼓励企业购买和申请专利技术,向市场提供高端产品。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精神,支持培育凌源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企业做大做强,鼓励行业联合,组建企业集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机制,完善便民服务网络,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健全责任清单追责制度,打造县域最优营商环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充分利用存量资产,开展PPP项目合作。深化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推进,域外引资和外贸出口实现大幅增长,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累计引进域外亿元以上项目175个,外贸出口额实现4.6亿美元。
(三)着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副城、滨河新区建设,加快推进新市镇、特色小城镇和新型农民宜居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农业人口市民化,把凌源建成特色镇、中心城镇多点支撑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实施“一县一热源”、“气化凌源”、园景区污水处理、公铁立交、城市大外环等一批基础工程,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建成区达到35平方公里、32万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5%以上。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为重点,努力实现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经济高效的功能型、规模型、密集型的新型小城镇。坚持突出特色,结合资源、区位和产业特点,培育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继续完善规划体系,适度扩大城镇规模。
(四)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优环境产品
坚持绿色发展,执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凌源建设成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强市。着眼于保持和拓展环境承载能力,坚守生态红线,建立全市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格环境污染源头管控。深入推进“蓝天”“碧水”“青山”“净土”“绿城”、“城市双修”和“农村环保”工程,强化大气、水、土壤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新增城市水面50万平方米,经济开发区争创省级生态园区,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全覆盖,乡镇中心村全部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创建生态乡镇10个、生态村30个,大凌河、青龙河水质达到三级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4.2%。
(五)着力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推进民生社会事业,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着力推进脱贫攻坚,通过党建引领、产业支撑、行业助力,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并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小康成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均衡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强化信息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实施《“健康凌源2030”行动纲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康行为普遍养成,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繁荣活跃文化事业,以基层为重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管理创新扎实推进,依法治市、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进一步加强,信访总量持续下降,建成全省县域最平安、最稳定的城市,争创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
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安排好明年工作至关重要。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必保增长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必保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必保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必保增长9%,服务业增加值必保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必保增长9.5%。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壮大经济总量
以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做大二产。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型复合材料三大产业全力开展招商,引进汽车零部件企业50家、阀门及新型环保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企业60家、石墨烯及复合材料配套企业20家。建成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推进航天凌河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同步启动建设。成功争取到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并积极推进新能源乘用车项目建设。推动一汽凌源产能达到3万辆。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建设,石墨烯系列产品批量上市,孵化企业5家。多方争取资金,包括必要的财政投入,建立新材料产业基金,严格基金管理,支持新材料企业发展。启动复合材料产业园、新型建材产业园、环保设备产业园、现代工业物流园建设。确保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抓住省突破辽西北扶持政策机遇,进一步完善开发区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
紧紧围绕“六个一批”,全力推进传统企业、存量企业降本增效、以商招商、转型升级。积极争取直供电、直投资金政策。引导企业对接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重点帮扶九洲矿业、龙源实业、北方建材、瑞泰化工、珍珠岩加工等企业恢复生产,实现良性运转。
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重点,做优一产。围绕农产品深加工开展招商,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4个。推进西诺物流、晟昱脱水菜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张果老肉驴养殖屠宰深加工项目一期完工、二期启动建设。完成10公里产业大道、1.9公里园区内路网建设。实施15公里污水管网和3个污水生态处理站建设。新建废弃物综合处理厂1处。
扩大设施农业总量,新增、改造设施农业8000亩。调优种植结构,退出玉米种植3万亩,重点发展杂粮、食用菌、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提高农产品质量,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农产品安全溯源体系,实施品牌战略,打响“凌源百合”全国品牌,培育“凌源蔬菜”区域品牌,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规划并实施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冷链仓储物流业发展。大力发展以猪、牛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加快推进新沐农原种猪场、温氏种猪扩繁场和家庭农场等项目建成投产,支持中国供销宏悦牛业全产业链项目启动生产。新增经济林2万亩,发展林下经济5000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2.3万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3000亩、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工程35平方公里。
以热水汤景区为重点,做精旅游业。抓住高铁即将开通,凌源被纳入北京1小时经济圈契机,围绕打造“温泉康养旅游特色小镇”目标,引进温泉疗养、医养结合等综合开发项目。确保女神宫项目投入运营。加强与绿地集团合作,采取PPP模式实现基础设施和经营项目建设同步启动。回迁楼二期工程交付使用。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
做好青龙河流域整体规划工作,加快青龙河流域依法协调有序开发。完善地母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整合佛教文化等资源,大力推进宗教文化旅游。充分利用现代农业优势资源,重点推进休闲观光、民俗体验等特色旅游业发展。
以万元店新市镇为重点,加快建设特色镇。围绕“凌源副城、生产生活服务城、宜居宜业生态城”的功能定位引进项目。和盛金融仓储物流基地项目一期工程投入运营。万元店河镇区段治理工程完工。养老公寓、残疾人托管中心投入使用。
选择产业特色突出、文化底蕴丰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有人口集聚潜力的乡镇,通过自我发力、政策支持,争取进入省级特色镇培育名单。
以渝州商贸集聚区为重点,做精现代服务业。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园、特色街区、物流等项目开展招商,引进服务业项目3个。体育馆、游泳馆、永利广场二期工程、兴隆大家庭购物中心投入使用。东方罗曼园酒店、时代丽景广场主体完工。凌源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开工建设。促进传统批零住餐企业升级改造。完成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工作,支持天元村镇银行发展壮大,加大域外商业银行引进力度,壮大保险业,鼓励更多商业保险企业来凌设点。
加快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及培训、物流、供应链、销售、服务站六大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搭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鼓励发展O2O业务,重点推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乐村淘、邮乐购等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实现全市电商物流资源整合,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强化招商引资。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解放思想工程,紧紧抓住京津冀和南方地区产业转移有利契机,围绕“五个一工程”开发开放平台上项目,每个乡镇街和市直部门都要引进一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全年引进项目100个。
优化营商环境。坚持问题导向,搞好审批与监管的无缝连接,确保“放管服”改革取得更大实效。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方式,简化审批要件和流程,确保审批大厅投入使用,推行网上审批。深入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一县一热源”建设,完善供热能力,提高供热水平。启动成立水务集团、建设集团等改革工作。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调动乡镇政府培植税源积极性,规范政府行为。大力推广农业共营制改革,培育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扶贫标准化示范果园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破解瓶颈制约。充分利用供热、中水回用、LED路灯、环卫园林等国有低效无效资产,更多地开展PPP项目合作,解决政府当期投入不足问题。完成4亿元企业债发行工作。抢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省突破辽西北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等战略机遇,积极规划包装项目,争取政策支持。认真执行《凌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方案》,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保障项目用地。鼓励更多企业自建或联合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共建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提高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
鼓励创新创业。继续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双创”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特困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围绕“五个一工程”建设,完善人才引进、激励和服务保障体系,加快人才集聚。
(三)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抓好产业扶贫。加快实施“光伏全覆盖”工程,实现户用光伏电站全覆盖。大力推进“黄牛入万户”工程, 力争达到贫困人口人均1头牛目标。全力推动“共营奔小康”工程,争取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1个共营制土地股份合作社。
抓好健康扶贫。坚持分类救治,全面推进“先诊疗、后付费”就医模式,为因病致贫人员提供医疗保障,确保不出现因病返贫问题。严把低保审核关口,保证贫困人口应保尽保。严把建档立卡户入院治疗审核关,实行“黑名单”制度,引导贫困人口合理就医,规范就医秩序和环境。
抓好行业扶贫。完成农村C、D级危房改造946户。加强贫困村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免费培训。
用好扶贫资金。整合上级扶贫资金、社会帮扶和捐助资金,精准用于扶贫。紧抓“政银惠农贷”契机,尽快把贫困户资产变成脱贫致富资本。推动金融部门整合小额贴息贷款等项目资金,切实降低贷款门槛,扩大金融扶持资金投放规模。建立扶贫资金使用公开、公示制度,对扶贫项目资金使用、财务管理等情况全程跟踪审计,确保资金真正用于脱贫攻坚,保障扶贫资金安全。必保完成42个贫困村销号、8000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四)全力提升城乡生活环境
改善城区生活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城区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完成凌北道口公铁立交桥、滨河路、南出口改造项目建设。启动二中道口、龙回首道口公铁立交桥建设及百合大街南段、民兴路、宝德东街道口项目建设。实施开发区顺安街、顺和路、产业园路及城区遵化街、文化路、育才路、北建昌街、粮市路、铁西路、亿豪西路、希望路排水和道路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城市北外环路建设,完成城市南外环大部分路段建设,高铁站及站前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全部旱厕改造及凌河广场、南河带状公园、南北大街树种更新。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公路大中修80公里,完成绥三线隧道工程。实施好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程。推进乡镇垃圾站规划选址工作。
加强秩序管理。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公共设施管理,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城乡秩序管理体制机制。强力开展拆除“两违”建筑等专项整治行动。依托智能交通指挥系统优化城市交通秩序。
(五)强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认真抓好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摆到突出位置,综合施策,促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落实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全力实施减排技术改造,切实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落实国家清洁柴油机行动,淘汰黄标车、老旧车辆430辆。加快推进“气化凌源”工程。开展绿化行动,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万亩。强化青龙河等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确保城区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加快畜禽养殖小区粪便污水污染治理设施改造升级。切实发挥河长制作用,确保域内河流水质达标。建成覆盖全域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战略。强化生态环境监管,落实损害生态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六)全面发展民生社会事业
推进民生工程。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依托普惠制政策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全年新增实名制就业2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化解社保领域矛盾纠纷,加大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力度,构建全国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强化养老金征缴,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强化以农民工为重点的特殊劳动群体权益保障,努力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充分利用棚改资金、专项资金,加大市区、滨河新区、园景区征收拆迁工作力度,完成棚户区改造640户。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处,实施“一事一议”村内道路工程150公里。
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异址新建凌源中学投入使用,完成第四初中、东城小学、西五官小学等一批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学校信息化建设全面达标。深入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抓好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师德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综合楼、中医院门诊康复综合楼投入使用,改造村卫生室55家。落实好各类计生政策。深入开展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推进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精细化,加快构建“法治凌源、诚信凌源、平安凌源”步伐。以优化治安管理为目标,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增强群众安全感。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严格依法治访,严肃处理违法违规上访行为,维护正常信访秩序和社会秩序。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线,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坚持安全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全方位监管,确保无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提高防灾减灾处置能力。
(七)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打造务实高效政府。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好做细各项工作。切实提高干部执行力,坚持立说立行、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勤勉尽责、干事创业,进一步加强效能建设,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不干事、耽误事的干部,努力为基层、为群众、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打造服务政府。牢固树立为民理念,努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解决好事关民生的难事急事。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察企业所难,帮企业所需。打造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把改进作风、严明纪律、惩治腐败作为建设廉洁政府的重要遵循,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格落实政府党组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坚决惩处各类腐败,特别是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始终保持反腐败工作的高压态势。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拼搏铸就辉煌。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为建设诚信、开放、活力、大美、幸福凌源而努力奋斗!